翻新时间:2023-06-26
《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设计范例
【教学目标】
1.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2.学习使用略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能力。
3.培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多读、多写、多思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语文学习为什么需要“求索”精神。
【教学方法】
1.略读训练法:用略读法,使学生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抓住关键词句,领会文章的大意。
2.点拨法: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语文学习的方法和精髓。
3.自主学习法: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手抄报作业,培养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这样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那种锲而不舍、上下求索的精神激励着仁人志士,也激励着那些孜孜不倦的求学的人。那么我们在语文学习上应该怎样发扬这种精神呢?请欣赏罗洛的文章《路漫漫其修远》。
二、感知课文,揭示主旨
1.解题:
本文的标题出自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写的《离骚》,其原句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理解为:道路是如此的漫长而艰险,我将上天下地去寻求志同道合的理想中的人。
思考:本文为什么以屈原的诗句作为标题,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
2.指导学生运用略读法快速阅读文章,从中筛选出有关学习语文的重要观点。
(1)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
(2)要学好语文,或者说,要不断提高语文素养,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精神,也适用于语文学习。
(4)语文素养包括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这两种能力的基本方法是多读,多写。
(5)写作是一种创造,阅读是读者参与作者的创造,因而需要思索,或者探索。
(6)多读,多写,多思,这三者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
(7)学生时代是读书的最好时光,那时分心的事情较少,记忆力也强,多读点书,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8)读书愈多,愈有可能得心应手地写作。
(9)写文章最忌无病呻吟。
(10)要坚持每天写作并不容易。
(11)读书需要多思,否则容易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或者浮光掠影,掩卷即忘。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是如何学习语文的,文章中的这些观点对自己是否有启发?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该如何去做?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注意:只要学生能对照这些观点找出自己平时语文学习的不足,哪怕只有一点,都要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重点理解文章主旨,写出论证提纲
1.文章主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学好语文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要培养多读多写多思的习惯。
2.为什么作者要强调求索精神?
讨论后明确:语文素养包括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即读懂一篇文章和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但这两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多思考、多读书和多写作,而且还要持之以恒。
3.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写出论证提纲,注明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本文是一篇介绍语文学习方法的议论性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总起提出了学习语文要注意的三个方面问题,然后分别展开论述,最后加以总结收尾,使文章结构紧凑而严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熊的自行车
- 拔河比赛
- 小羊过桥
- 小柳树和小枣树
- 期中语文考试
- 一场大雨
- 雷雨
- 空调
- 独自在家
- 夏天的雨和雪
- 第一场雪
- 穿衣比赛
- 我的玩具小首饰
- 泡茶
- 猪宝宝泡温泉
- 影响土壤吸附重金属Cd的因子概述
- 大学数学素质拓展课程的教学实践
-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挑战与应对
- 遮阳系数对供暖与空调能耗的影响差异分析
- 关于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 质量屋中相关关系确定的灰关联方法及应用
- 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
- 浅谈大数据在装备保障中的应用
- 建筑物低压配电系统电涌保护器能量配合分析
- 基于SWOT下的大学生创业行为研究
- 过度教育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研究
- 云背景下的数据库安全性研究
- 基于改进层次法的城市集中供热特许经营主体选择评价
- 利用粉煤灰制备多孔陶瓷砖的工艺研究
-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
- 2011届中考语文复习(三)试题及答案
- 2011届中考语文复习(二)试题及答案
-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项版_专题4_正确使用词语
- 高考语文:考纲有变化须积极应对
- 2008高考语文诗歌专项训练(1)
-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素质测试与提升卷
- 2010年广东省梅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 台湾高考国文命题旨趣
-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素质测试与提升卷
-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学卷
- 迎接“新课程高考”你准备好了吗?
- 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大纲——语文
- 中考作文审题
- 教育部:今年高招重点改革考试内容
- 2011届中考语文复习(一)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