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21
让学生“读”起来,让文言“动”起来
一般来讲,语文应当对“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进行训练。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文言文的教学更偏重于知识的讲解和记忆。或许是因为文言文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已经是历史文字,它既无法应用我们的口头语言,也很难在书面语中流行。但是一味地追求知识却容易导致文言文教学存在一些很难克服的问题,比如学生学得累、学得死等等。记得一次课上,为了让大家对作者有更多的了解,我播放了一小段有关作者事迹的文言录音让学生理解,我惊奇地发现,平时学生读文字大致能够理解的内容却只有个别优秀学生才大致听懂。虽然我们的高考不考语文听力,但是这不禁使我想到与听紧密相关的朗读。中国古代文人十分重视吟诵之功,宋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背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的尔。”清作家姚鼐说:“大抵文字须熟练乃妙,熟则利病自明”。由此,我想到,强调朗读文言文是教学中一个不应被忽视的环节。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来读?我以为,有效的朗读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保证充足的读书时问
在“讲问教学”盛行的现在,课堂45分钟往往成为老师讲授、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的课堂。既使让学生读课文,也往往成为一种课堂进度的调整。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一堂课上完后,课文在老师是烂熟于心,但对学生而言却十分陌生,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形成只会听讲不会读文章的习惯,而这种情况有时就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朗读应该是体现学生课堂自主的很好的途径,同时也很有利于营造课堂氛围。如果我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朗读课文,在朗读上多花些功夫,也许会收到好的效果。
▲2.确保读书的质量
在保证读书时间的基础上,应该对读书质量有一个高要求。我以为,确保朗读的目的性是保证读书高质量的首要条件。很多时候,老师读完学生读,甲生读完乙生读,看似热闹,却没有明确的目的。学生被动地读,这样容易导致学生读书漫无目的,随便应付。
读书还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把诸多要求分布在各篇文章之中,在考虑文体特点之上,力求一篇或几篇文章能够完成一个目标,循序渐进。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形成读书的习惯,更能够在阅读不同文章时有很强的驾驭能力。
在明确了读书目的和系统读书计划之后,在课堂朗读的具体过程中,应该注意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考虑。课堂上老师的朗读起着一种示范作用,好的范读往往能让学生对课文轮廓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甚至可以基本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学生朗读方面,形式应该百花齐放,比如: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等。朗读的第一步一定要做到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在此基础上,想办法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朗读之中,做到眼、口、心一致,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
▲3、加强朗读的点评
点评对学生提高朗读的兴趣和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在学生朗读完以后,老师及时到位地加以点评,才不会让学生有应付之心,也容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点评时应照应开始提出的朗读目的,如果能够做到一次朗读针对一点,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让学生在每次朗读之后都有一点收获,容易使学生有成就感和系统感。同时,也要及时地指出其不足之处,以促进学生下次的改进。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句话:读好一篇古文是理解这篇古文的标准。也许这句话说得偏激了一些,但这句话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现在不是读得太好了,而是读得太不好了。如果把这句话换种说法可能会更客观一些:只有深刻理解了文章才更容易读好文章,因为读文章是检查学生理解文意的极好的手段。也许读和理解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叔叔
- 东平游记
- 除夕之夜
- 逛菜市场
- 自信的我
- 风信子
- 一条红纱巾
- 猫
- 溜冰
- 校园里的春天
- 好书伴我成长
- 欣赏自信
- My Bedroom(我的卧室)
- 给妈妈洗脚片段
- 最浪漫的情感
-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两则
-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途径及培养策略
-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开展策略研究
-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 自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演示教具的探索
- 议论文“亮眼”法
- 以趣搭桥,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 加强语文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探析
- 在数学生本教育中重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
- 英语课堂要真正实现高效化
- 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一节好课”必备的“五大要素”
- 生物实验中学生不良心理的克服
-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 揠苗助长
- 《会摇尾巴的狼》课堂实录
- 乌鸦喝水
- 《四季星座》教学设计
- 填、比、演、拓
- 二年级期末检测试卷
- 作文课《机器人画画》
- 要好好学字 ——第二课时教案
- 以“情”代讲——《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手记
- 人教实验教材第四册《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案
- 《比尾巴》教学设计
- 《雨 点》教 学 设 计
- 《多彩的夏天》教学设计
- 废除“紧箍咒” 开发创造力
- 《草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