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全文隐隐贯穿下面这样一条思路。
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
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第2、3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
这段文字轻松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第4段正式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着重写了“鸭蛋络子”。三个层次,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
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但也许有读者还会存有一丝疑惑: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
这就涉及到文章主旨方面了。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二、问题研究
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同桌
- 月桔
- 挑刺
- 扫墓
- 喝水
- 我学会了买菜
- 喂,换个同桌吧
- 给爸爸泡茶
- 我的同桌
- 梦里的天堂
- 包饺子
- 小黑石后传
- 聪明的蚂蚁
-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 第一次炒菜
- 2014年新疆棉花产量统计数据建模与决策分析
- 籽棉存放时间与公检颜色级结果关系探讨
- 国家将扩大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 世界棉花市场最新动向
- 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研究
- 印度电商服装销售何以超中国
- 芦荟纤维:悄立市桥人不识
- XJ128快速棉纤维性能测试仪使用体会
- 江苏:淡水鱼价格稳中有升
- 品牌故事:奇安弗兰科·费雷(GIANFRANCO FERRE)
- 骆驼、探拓者等冲锋衣被曝光:网上仍有售,商家躲采访
- 科技型企业核心员工离职负效应管理机制构建
- 安徽实施棉花价格补贴政策的探讨与建议
- “棉棉”相睹
- 中国山羊绒品质分析(二)
- 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评潘老师执教《矛盾》徐霭
- 语文总复习
- 转变语文备课观念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找准恰当的平衡点,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和谐
- 习作论文
- 有整体才有生命——有效教学目标整合之我见
- 普通话语音发音
- 浅析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
- 体会表达方法是语文课的重要环节——《太阳》教学反思
- 课件
- 作文,要写出特别的味道
- 关注生成——《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 日积月累
- 如何教学多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