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诗)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朗读)长相思,请,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再来一遍。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再来一遍。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如果这样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读),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

生:(齐答)没有。

师: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读),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

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生朗读)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生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到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这是你的感觉。谁还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纳兰性德思念家乡,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是觉都睡不好,根本就没有梦。同学们,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生齐读)

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好,默读《长相思》。

(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你也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

生4: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那边,山海关的那边。好,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

生5:身可能在山上。

师:可能在怎么样的山上?

生5:非常高的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生6: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哪儿?

众生:他的心在故乡。他的心在家乡。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齐答)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师: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展?新的体会?

生1: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

生2: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生3:我觉得纳兰性德肯定很久没有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是细腻啊。

生4: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心总是牵挂家乡的。

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觉、那种心情读出来。(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好,咱们一起读一坊《长相思》。(生齐读)

点评引领学生诵读是诗词教学之根本,王老师自然深谙此道。第一板块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读懂“词意”上。上课伊始,教师用凝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概括了王安石《泊船瓜洲》和张籍《秋思》的乡愁。温故而知新,十分自然地引发学生对纳兰性德乡愁的探寻,探寻词人心迹的路径是什么?那便是反复的朗读。首先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上四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又由整体上感悟词人“非常思念家乡”,到从字里行间具体叩问其“身”在哪里、“心”在何处。读的层次分明,一步一个台阶,步步梯升。此时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体悟到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乡愁。

朗读需要指导,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样,教育无痕,这是教学之高境界。诸如“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教师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词意,习得了倾听、感情等学习方法,并且增长了自主学习的信心,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反复朗读,多次与文本对话,看似简单,实难做到。这一步为本课读出“词情”“词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喜羊羊与黑太狼
我们的校园
伙伴们,踏青去!
孵小鸡
耍猴记
螃蟹钳子之战
哭鼻子大赛
关怀——爱
巫仙的世界
妈妈,我想对您说
寻找我的童年
变化糖果
在成功者背后——读《居里夫人》有感
百变的她
优秀学生干部代表发言稿
计算机编程在平面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新闻受众常见心理分析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家庭教育下中美文化差异分析
提升新闻理论性的思考和建议
探讨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网络新闻发展对传统媒体转型的影响与启示
政法新闻报道的方法及责任感的加强
浅析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浅析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和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
舞蹈教学中钢琴伴奏的作用
新闻宣传工作的实践和创新探究
国外医院护理工作研究
故乡的榕树
这个世界的音乐(本站论坛稿)
《乡愁》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乡愁诗教案(本站论坛稿)
《山中访友》教案(本站论坛稿)
冰心散文两篇:《霞》《我的家在哪里》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与朱元思书》教案(本站论坛稿)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本站论坛稿)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论毅力
呐喊自序教案(给闲人参考)(本站论坛稿)
沙田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