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正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青楼文化

正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青楼文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正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青楼文化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确定,秉承的是封建社会定“四书五经”为教材的那份呆板和严肃,让中学教材形成了很多禁区。

筛选作者、筛选文章和筛选文段,有的还要删节或加特殊注释。恨不得用分子筛过滤,让它变成纯净水。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误人子弟。很显然,这种做法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曾记得一九七八年前后,中国的大中城市先后上演日本电影《望乡》,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认为这是一部黄色电影,非禁不可。其实后来才知道,当时放映的片子是经过手术以后的带子。巴金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一日写成的《谈望乡》一文中说过这样的话:“我是生在到处都有妓院的旧社会,……到了傍晚,楼下街道中连续不断的人力车跑过,车上装有小电灯,车上坐着漂亮的姑娘,车后跟着一个男人。我们知道这是出堂差的妓女,但我们从未因此想过“搞腐化”之类的事。……却从未见过青年们普遍的腐化堕落。”

在这篇文章中,巴金认为如果以为现在的年轻人看了《望乡》这样的电影,听到“**”、“五块钱”之类的字眼就会怎么样,这便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是极其可悲的民族虚无主义!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中国电影早已冲破了无数禁区,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同样的道理,如今的高中语文教材,在选文方面,也冲破了许多禁区,开始还原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本来面目。首先是将一些讴歌爱情的中外作品选入了教材,如《西厢记·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课改后的高中语文教材选文更加大胆,将一些涉及到古代青楼烟花场的作品,也选进了教材。形成了隐藏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青楼文化。

青楼文化在教材中的出现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直接描写或述说青楼所发生的故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第二种情况是作品中的人物曾是风月场上的人物,如《桃花扇·哀江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这类课文有的尽管只选了整个作品的一枝一叶,但要理解课文,自然要涉及到故事的整个情节;第三种情况是作品原是风月场上的酬应之作,如柳永的《雨霖铃》;第四种情况是作品的注解牵涉到青楼方面的人和事,如姜夔的《扬州慢》中“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中的“青楼”的注释(青楼:妓院。杜牧在扬州,和名妓常有来往,写有《遣怀》诗,其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35页注释19)。青楼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一些作品稍加分析就显现出文人孟浪的踪影,露出青楼的影子,如果说这些内容是糟粕的话,那去掉了糟粕精华也就变成了次品。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一个例子。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琵琶行》千百年来魅力永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诗中提出了一个凄美的论断:“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于是人们认为这首诗思想意义是积极的,其实这首诗反映的是唐代官僚和文人的没落无聊的业余生活,暗含的也是青楼文化。我们可以从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同”中看出,他们同的是一分寂寞,同的是一分孟浪。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六月版)是这样解释他们的“同”的:

“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这种解释其实十分不妥。因为白居易和琵琶女在京城和江州处境是完全不同的。

一是身份不同,白居易出身进士,被贬之前是东宫赞善大夫。琵琶女(不管是否确有其人,仅按诗中所言)仅为京城娼女。

二是心境不同。白居易被贬前尽管官居东宫赞善大夫,但那只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这个位子对于才华横溢、雄心勃勃的白居易而言,的确是大材小用,白居易应为不得志之列。也正是这个原因,在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年)宰相武元衡被刺后,白居易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因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江州司马。琵琶女在京城时则不然,她是红极一时的“明星”,过着“一曲红绡不知数”的日子,快乐得很。

三是到江州来的动机不同。白居易被贬江州,是走下坡路,琵琶女能从歌妓赎身从良,应是走上坡路。

四是到江州后所愁之事不同。从诗中看,白居易在江州所愁的是条件艰苦:“黄芦苦竹绕宅生”;缺少音乐:“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但实质上是愁朝廷不重用他。而琵琶女则相反,她绝不想重新去当歌妓。因为即使恢复她原来的身份也改变不了她的愁苦。

就白居易而言,朋友要走,秋风相伴此为一;醉不成欢,冷月相随,此为二;在此景况里与昔日京城夜生活相比,寂寞更深,此为三。

就琵琶女而言,丈夫外出,空船相伴,此为一;月夜独处,明月绕船,此为二;在此景况里与昔日走红京城之时相比,寂寞由衷而出,此为三。

于是,一个落魄的官人与一个色衰的琵琶女,就成了干柴烈火,一碰即着。一个“移船相近邀相见”,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个投之以琵琶声,一个报之于诗歌,真可谓一唱一和,各得其所。

由此看来,《琵琶行》只能算古代文人寂寞时的消遣实录,千万别指望它有什么教化作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也只是寂寞者同寂寞者产生的一次共鸣,是寂寞者递给寂寞者的一张名片。《琵琶行》也不过反映的是文人画士的烟花岁月,是青楼文化的一种延续。

青楼文化既然这样从不同侧面不可回避地进入了高中语文教材,我们就应当正视它的存在,不能回避它也用不着掩饰它。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语文教师对此感到棘手。不敢正视它,更别说专门对它进行分析或研究。因为这是中国教坛从古至今的第一大禁忌。于是常见的只有两种招术:一是忽略不计,讲到关键处便跳过去或一语带过;二是如果有学生扣住这类问题提问,便尽量用别的内容去掩饰;三是如果学生追问究竟,便用道德问题的大帽子去把学生的提问吓回去。

很显然,这同七十年代一些人担忧《望乡》的电影会把中国观众怎么样的人心情雷同。巴金说:“难道今天的青年就落后了,反而不及五十几年前的年轻人了?”巴金的这一反问,完全适用于今天我们如何对待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青楼文化的问题。

青楼文化是历史的真实,古典文学作品是古代社会真实生活的反映,是无法更改的历史必然。高中生今天不了解,明天说不定会了解;教材上不涉猎,课外说不定会涉猎,如果我们没有勇气正面去讲给学生听,吱吱唔唔,反而会欲盖弥彰,更加激发学生的新奇感。更何况如巴金所说的一样,我们不能把“年轻人改造成为‘没有性程序’的‘五百型’机器人”。因此,我们应该正视青楼文化的存在,在教学中客观的向学生介绍古代文人画士的生活风尚,以及青楼烟花场所的情况,教会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激浊扬清,褒贬是非。否则,语文教学便只能篡改历史!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在古诗中沉醉
三峡日记
沭阳地方农谚《九九歌》评析
古诗中的四季
保国寺记游
古诗中的秋
神农架游记
游滴水岩
漫谈诗词中的雪与花
古诗苑漫步之旅
背起行囊走四方
叶楚伧故居记游
春夜洛城闻笛
夫子庙的夏夜
论如何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
延长抽油机井洗井周期降低能耗
远距离机械分闸装置研究
浅谈小型家用地源热泵的应用
浅谈低压配电变压器维护与保养
双憋压曲线在螺杆泵井工况诊断中的应用
电除尘内部阴极线加固
对新时期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的思考
雷击配电变压器事故分析及防雷措施研究
浅析制冷压缩机机组的设备布置与管道布置方案
电力自动化技术在配网运行管理中应用
套保封隔器失效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基于dsp的三相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优化设计及实现
新型原油含水率在线监测测试方法研究
适合局部注聚的油层条件浅析
《看电视》重点字词梳理
《胖乎乎的小手》老师语录
《看电视》重难点分析
《春天的故事》
《看电视》作者简介
《看电视》随堂练习 巩固篇
《邓小平爷爷植树》考点练兵
《看电视》随堂练习 提高篇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讲义(三)
《邓小平爷爷植树》趣闻故事—邓小平爷爷实事求是小故事
《笋芽儿》之老师语录
《看电视》重点字词意思
《邓小平爷爷植树》趣闻故事—邓小平爷爷勤俭节约小故事
《看电视》老师语录
《看电视》重点句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