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课后练习> 松吉中学201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松吉中学201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松吉中学201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福建省古田县松吉中学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00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绮丽(yǐ) 憩息(qì) 蹑手蹑脚(liè)

B.恫吓(hè) 剽悍(piāo) 忍俊不禁(jīn)

C.引吭(háng) 窥伺(cì) 络绎不绝(yì)

D.滂沱(páng) 腼腆(diǎn) 怒不可遏(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蹑手蹑脚 争妍斗燕 无济于是 络绎不绝 凝眸

B 庞然大物 翩翩起舞 豁然开朗 水泄不通 潺潺

C.束手无策 引经据典 怒不可遏 相题并论 慷慨

D.养遵处优 孤苦伶仃 黔驴技穷 饴然自得 涟漪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读完《自救手册》后,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B、经过大家一番苦心孤诣的开导,他终于明白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C、经过严谨的论证和长期的测试,董事长心血来潮地决定:新产品于下个月投放市场。

D、十年不见了,老李激动地对我说:“我俩真是有缘啊,这是我们第三次萍水相逢了!”

4.下面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由于团省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去掉“使”)

B.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并审议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决议。(“通过并审议”改为“审议并通过”)

C.北京奥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奥运歌曲征集活动。(在“举办”前加“宣布”)

D.这篇报告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控诉”改为“揭露”)

5.下列有关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郑振铎的《海燕》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她将浓浓的思乡之情寄托在海燕身上,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故乡地眷恋。

《白鹅》主要写鹅的傲慢之气,“傲慢”在文中是贬义,表明作者对鹅的厌恶。

《鲁迅自传》以时间为序,概述了作者自己近50年的经历,其中包括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

《第一千个球》由两个章节组成,两章节间存在因果关系,“第一千个球”是果,“慈父与恩师”是因,这两节的顺序不可以互换。

6.默写填空。(每小题1分,共8分)

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 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 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3)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_____,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_________________ ,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 (郑振铎《海燕》)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5)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借景物变化表现时光飞逝、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 。

(6)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志向,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 。

(7)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早春景色的是: , 。

(8)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7. 请将下列传统节日按时间顺序排列,并配以相应的习俗,写在横线上。(3分)(注意:不能填写序号)

1.春节 2.中秋节 3.清明节 4.元宵节 5.重阳节 6.端午节

a.赛龙舟 b.贴春联 c.赏月 d.登高 e.赏花灯 f.扫墓

排序: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

8、与下列对联、古诗文有关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别是什么?将它们的名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⑷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⑴ ⑵

⑶ ⑷

9.阅读下面语段,简要说出广告语使用的具体效果(限10个字以内)(2分)

“雪碧”饮料的广告语“晶晶亮,透心凉”早为广大消费者所熟知,许多人在分析这一广告时,都肯定它使产品获得了准确而独特的定位。人们的分析是:

“晶晶亮”说明产品:

“透心凉”表示产品:

10.综合性学习(2分)

你知道多少谚语和歇后语?每类请写出一条。

A. 谚语:①

B. 歇后语: ①

11.根据校长讲话的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3分)

离中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老师们的辅导也越来越勤了,同学们的学习也越来越紧张了,大家都在作最后冲刺。据反映,大多数同学每晚伏案读书做练习直到12点钟,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也有老师反映相当一部分同学课堂上精神不振,恹恹欲睡,课堂学习效果明显降低了。

(1)校长肯定的是 ,否定的是 ;

(2)校长的目的是

二.阅读(40分)。

(一)(共12分)

①但我到了十三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同我父亲辩论的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引经据典地来驳他。父亲喜欢责备我不孝和懒惰。我就引用经书上长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他指摘我懒惰,我就反驳说,年纪大的应该比年纪小的多干活;我父亲年纪比我大两倍多,所以应该多干活。我还宣称:等我到他这样年纪的时候,我会比他勤快得多。

②我的不满增加了。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在不断地发展着。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大约十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在他们面前争论了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③回想起来,我认为我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来是自招失败。我学会了恨他,我们对他建立了真正的统一战线。同时,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12. 细读第②段,说说加点词“要求”和“反要求”分别指什么?(4)

13. 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使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作用?(4)

14. 细读第③段,说说“同时,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这句话与毛泽东反抗父亲的行为是否矛盾,为什么?(4)

(二)牵 挂(16分)

① 一天清晨,从梦中醒来惊出了一身冷汗。梦境历历,如在眼前--天空飘着细雨,我回老家去,父亲说头痛得厉害。我吓坏了,忙用摩托车带他去医院,并且一路上默默祈祷……但愿这只是一个梦,父亲肯定不会有事!

② 之所以会做这个梦,是因为父亲当时刚下岗在家,A_________。那几日,小弟要结婚,家中正在装修房子。父亲平日就爱喝两口,加上心中不舒畅和麻烦事,B_________也是在所难免。而父亲的高血压,又每每让我放心不下。

③ 醒来后,仍然C_________。把梦中的事告诉妻子,妻笑我心也太小了,会有什么事?话虽这么说,还是D_________。早饭后,马上往家中打了个电话,正是父亲接的,听到父亲的声音,我的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支吾了几句,放下电话,心里格外轻松。

④ 事后想是否如妻所说,自己的心未免太小太细了呢?整日牵挂这,牵挂那的,是否太女人气了呢?转念一想,不觉哑然失笑,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心小又有何妨?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让你牵挂,或者知道有人在牵挂着自己,不同样是一种幸福吗?

⑤ 我想起去年春节前的一件事。那天,天格外冷。因为放了寒假,睡了个懒觉,快到9点了,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是父亲。父亲搓着手,劈头就问,怎么没人接电话。我说电话在客厅里,卧室门又关得严实,睡得死没听到。父亲缓缓地说,电话半天没人接,担心你们怕是煤气中毒,就赶过来看看,没事就好。说完就走了。望着父亲的背影,我的眼睛一片朦胧。

⑥ 这就是牵挂。它是干渴中的一汪清泉,冬日里的一轮暖阳,滋润、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它是世间美好的情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爱。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人世间因为有了这份牵挂才美丽,生命也因了这份牵挂而精彩呢。 (原载2003年2月13日《齐鲁晚报》)

15. 请选择正确的词语,把序号填入文中A、B、C、D处。(2分)

备选词语: ① 忐忑不安 ② 心情郁闷 ③ 心有余悸 ④ 借酒浇愁

A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

16.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主要的两件事。(4分)

第一件

第二件

17. 作者选择的两件事情非常琐屑,请分析它们有什么作用。(3分)

18. 第⑤段中划线的“劈头就问”和“缓缓地说”分别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请发挥想象,对其表情加以描写。(4分)

19.模仿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再写一句话。(3分)

这就是牵挂。它是---

(三)阅读《爱莲说》后做26-29题。(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0.解释加横线的字词含义。(2分)

(1)可爱者甚蕃( ) (2)香远益清( )

(3)濯清涟而不妖( ) (4)陶后鲜有闻( )

21.翻译文言语句。(2分)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2、理解填空。(4分)

(1)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

)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

23.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2分)

A.爱慕富贵的人多。 、

B.爱牡丹的人多,说明牡丹十分珍稀。

C.爱牡丹的人多而爱莲者少,说明作者的知己少。

D.这句话讥讽了追名逐利的世态。

24、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2分)

三、写作(30分)

走进七彩生活,人们常常发出“真好”的赞叹声和感激声,--“有家真好”,那里充满浓浓的亲情;“有朋友真好”,他们帮我们驱赶孤独,带来快乐;“有音乐真好”,那里是我们的心灵家园;“有梦真好”, 我们的人生有了寄托,有了理想……请以“有___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2.字数600字以上;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30分)

1 B 2 B 3 A 4 D 5 B

6

①无案牍之劳形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积伶积俐 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⑤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⑦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⑧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排序:①春节-贴春联②元宵节-赏花灯③清明节-扫墓

④端午节-赛龙舟 ⑤中秋节-赏月⑥重阳节-登高

8.

(1)《三国演义》(2)《红楼梦》(3)《聊斋志异》(4)《水浒传》

9.

“晶晶亮”说明产品: 外观漂亮

“透心凉”表示产品: 口感好

10.

A. 谚语:①

B. 歇后语: ①

11.

(1)校长肯定的是:刻苦学习的精神;否定的是占用休息时间学习的做法( 过度的疲劳战)

(2)校长的目的是.告诉同学们既要努力学习,又要保证足够的睡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40分)

(一)(12分)

12. “要求”指父亲要“我”磕头认错

“反要求”指“我”要他答应不打“我”,“我”跪一条腿磕头。

13. 议论;表明这是毛泽东从这件事件中得到的认识,同时也表明毛泽东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经验的人。

14不矛盾,一方面说明毛泽东看问题已懂得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说明他擅长思考并且有独立的见解。

(二)(16分)

15. A心情郁闷 B 借酒浇愁 C 心有余悸 D 忐忑不安(2分)

16.

第一件:一个是作者因一场噩梦而对父亲惦念不已,非得通过电话“听到父亲的声音”才安心。(2分)

第二件:另一个事例是父亲因为没人接电话竟疑心儿子全家是否煤气中毒了,特地赶来察看。(2分)

17. 两件事情虽然琐屑却有典型意义,第一件事表现了作者深深的孝敬之情,第二件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彻骨的关爱之情,感人至深。(1分)这种父子间无微不至的“牵挂”,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正是这种亲情维系着我们这个世界,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并使人生放发出绚丽的色彩。(1分)以小见大。(1分)

18答案略“劈头就问”表现了父亲焦急万分,担心儿子全家煤气中毒;(1分)“缓缓地说”是因为父亲得知没接电话的原因,儿子全家平安以后,内心感到轻松释然。(1分)表情描写要抓住眼神和脸色。(2分)

19.这就是牵挂。它是:示例:牵挂是风雨中的一把雨伞,黑暗里的一束亮光,保护、照亮着我们的生命。(3分)

(三)(12分)

20.(1)多 (2)更加 (3)清水 (4)少

21.(1)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当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洗涤之后却不显得妖媚。

22、理解填空。(4分)

(1)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因为本文的主旨是用牡丹讽刺当时社会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所以对牡丹的叙述放最后,点明文章主旨、照应开头

23. (B )

24.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和孙悟空比武
如水般的人生
读《溪口大桥见闻》有感
美丽的生物员
美丽的生物园
天王星,我来了
今天真快乐
仙人掌
我喜爱的贝贝
可爱的小猫--咪咪
在老外家里
我敬佩的人——妈妈
斗鱼
都是细心惹的祸
衣服怎么变颜色了
我国公路桥梁的发展趋势(1)论文
沥青路面产生不平整的原因及处理措施初探(1)论文
城市化物流中心的建设与规划(1)论文
综合物流中心探要(1)论文
关于物流中心需求与选址的研究(1)论文
高性能沥青路面在西安至户县高速公路上的应用(1)论文
地理信息系统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1)论文
浅谈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问题(1)论文
微波扩频技术在交通系统中的运用(1)论文
深圳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1)论文
当前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趋势与建议(1)论文
公路交通噪声分析与防治(1)论文
芜宣高速公路粉喷桩施工质量检测与评定(1)论文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地质概述(1)论文
大北京现代化交通体系发展研究(1)论文
《藤野先生》中心思想
《藤野先生》写作背景
《藤野先生》难句解析
《藤野先生》结构分析
《藤野先生》文学常识
《藤野先生》问题探究
《藤野先生》知识延伸
《藤野先生》词义辨析
《藤野先生》全析
《藤野先生》疑难解析
《藤野先生》知识归纳
《藤野先生》评点
《藤野先生》内容提要
《藤野先生》主旨
《藤野先生》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