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2008高考语文诗歌专项训练(1)

2008高考语文诗歌专项训练(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8

2008高考语文诗歌专项训练(1)

[指导内容]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

而为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就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关键词。

悟词,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如“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自”、“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课余生活——骑滑板
有趣的吹画
五一节劳动节真快乐
吹画趣课11
快乐的五一劳动节
玩“捉迷藏”游戏
吹画
吹画趣课12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
吹画趣课3
我的儿童节,我快乐
一个故事给我的启示
吹画趣课
吹画趣课1
愉快的生日
白萨福克羊生理生化指标季节性变化研究
渝产续断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的优化
芹菜露地和保护地栽培技术
雪莲中绿原酸、芦丁、木犀草素含量的HPLC法测定
低盐高效发酵豆豉新工艺研究
夏秋鲜叶加工红茶的萎凋技术研究
东宁县全力打造黑木耳种植基地
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内部运行机制研究
富硒罗汉果中罗汉果皂苷V的HPLC测定
罗田甜柿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初步鉴定
辣椒高产栽培技术
卷烟包装材料中荧光增白剂的UPLC测定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山刺玫果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两种方式提取杏鲍菇菌丝胞外酶的比较分析
锦江河斑鳜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湖北潜龙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云南省怒江州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
河南省内乡县2010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荆州市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
皖东南初中三校201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北京密云县2010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丰台区2014年初三统一练习
广东省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初2014年届九年级(下)阶段测试(七)
湖北省潜龙市2010年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山东省东营市2010年五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各区县2010年中考二模试题及答案汇总(不断更新中...)
湖北荆州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
河北省唐山市201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0年长沙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