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废科举后乡村教育陷困境
中国古代的教育,城乡差别并不明显。以清代为例,虽然官办学校主要设在州县以上的城市,但学生大都来自乡村。同时在乡村还设有社学、义学、私塾等负责启蒙教育。除宗室、贵族外,城乡子弟受教育的机会大体上是均等的,当时的社会精英大多出自乡村。乡村教育拉大与城市的距离,并处于明显落后状态,是从清末开始的。其中,废科举也是造成乡村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
鸦片战争失败后,传统教育的弱点充分暴露,八股被视为万恶之源。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一片声讨下科举制被废止。由于仓猝定制,思想准备不足,措施不力,废科举后出现许多新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学堂的发展,更使乡村教育受到严重冲击而陷于困境。
首先,旧的教育体系解体,造成乡村教育的断层。明清时期的教育,完全纳入了科举的轨道。政府除建立府州县学为科举储才外,同时在乡村普遍设有社学、义学,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私塾,用以承担启蒙教育,并为地方儒学输送人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废科举后,旧的教育体系一下子解体了,而新的教育体系一时又无法构建,乡村子弟顿时无所适从。新学堂初建时,几乎全部设在州县以上城市,乡村子弟面临无学可上的局面。旧的教育体系中,启蒙教育在乡村教育中占极大比重,而没有了启蒙教育,乡村子弟很难考进城里的学堂。实际上,废科举后的一段时间内形成了乡村教育的真空,乡村教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从此拉开了与城市教育的距离。而这种文化教育的中断,哪怕只有10年,便是一代人的延误。
其次,传统观念尚未转变,乡村教育难以为继。科举制度的推行,把读书与做官紧紧连在一起,“读书做官”的影响根深蒂固。科举可以立废,观念不可能一下子转变。《浮生手记》的作者骆憬甫是清末生员,两次应乡试未中。就在废科举那年,一位有见识的俞先生劝他报考杭州府中学堂。当时,除了他母亲同意外,所有“亲戚乡老族人”都反对,好像“是吃洋教一样”,大都“嗤之以鼻,背后批评”。骆憬甫所住乡村距杭州城不远,这里的观念尚且如此,僻远之地就更不必说了。直到民国初年,这种状态仍无多大改观。
再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乡村教育举步维艰。新学堂与旧式学校不同,它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废科举后,新学堂有了一定发展,仍困于经费,难以普及。一方面,教育经费不足,不能广设学堂,另一方面,高额的学费又让众多人望而却步。这必然会严重困扰乡村教育的发展。
最后,师资严重匮乏,乡村教育明显滞后。在传统教育体系解体之后,原有的教师多不能承担新学堂的教学任务。因此,新学堂面临的又一个困难就是师资匮乏。骆憬甫回忆最后两科乡试,浙江考试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物理、化学、法律、财政等,对于只接受过私塾教育的乡村子弟而言,实在是勉为其难。因而对于自己的落榜,他心服口服,并称:“乡村的环境,既无名师传授,又无益友研讨,从哪里去求进益呢!”山东馆陶县在兴学堂中算是做得不错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立高等小学堂,后又推广蒙小学堂,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全县已有初等小学堂五十五所,“为制尚称整壹”。就是此县,初设高等小学堂时,也只聘到中学教习1人,科学教习1人,管理学生20人。且因全县“师资缺乏,附设师范传习所一班,一年毕业后,委充初等小学堂教习”。像这种进修一年即充任教员的情况比较普遍。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大自然的凶手
- 我的自画像
- 读《我的决心》有感
- 我的好爸爸
- 北京符号零分作文
- 美丽的校园
- 我爱乡村生活
- 公园秋色
- 二十年后的我
- 一张照片勾起的甜蜜回忆
- 美丽的家乡
- 由由历险记
- 海里也“下雨”
- 当一回盲人
- 绵绵春雨
- 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
-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 中国电信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分析
- 高校财务数据平台建设研究
- 对企业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的探析
- 新医改背景下医疗保险支付模式探析
- 龙泉的大樱桃
-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探析
- 关于上市公司在企业并购中融资方式的研究
-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调查
- 雷军:做小米是这辈子的最后一件事将进军互联网金融
- 浅谈烟草企业一线操作工的培训新模式
- 新时期转变思维方式的原因分析
- 简述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 借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新型农村养老模式
- 奇思妙想
- 燕子
- 跳水
- 《可爱的草塘》教学设计
- 《燕子》第二课时教案
- 《珍珠鸟》
- 桃花心木
- 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
- 《燕子》第一课时教案
- 小抄写员
- 草原第二课时
- 火烧云是怎样形成的
- 高粱情
- 《林海》教学设计
- 桃花心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