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答题策略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答题策略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14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答题策略

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曾撰文解释: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论。高考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的古诗鉴赏题命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能是完全开放的,它必须是带着镣铐跳舞,即在放开手脚的同时对试题加以必要的限制,答题切人点不宜太大,只能聚焦于诗中最为出彩之点,就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加以设问。有些同学由于没有掌握好答题要领,往往答非所问或不知所云,造成失分。那么,在诗歌鉴赏中怎样根据命题的要求找到答题突破口,规范答题表述,悟出答题规律,获得高分呢?

一、辨清题材类型,把握思想内容

古代诗歌从题材上大致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闺怨送别诗等,鉴赏古诗要先从题材上掌握、区别好这几种类型。例如不同类型诗歌在题目上的用词各有自己的特点,像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如果了解了这些特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者诗歌的主题,为鉴赏领悟全诗打开了一扇大门。

经典试题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2006年高考四川卷)

夜 归

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藤。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解题思路 领悟思想感情,要从诗歌所塑造的形象或所描绘的画面(景象)入手。首先我们从题目思乡诗这一题材的特点(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牵挂)为突破口分析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所蕴含的感情:诗的前三句写了归客倚杖蹒跚、不顾一切而归的情形,第四句写出了归客快到家门时的所见(亲人在灯下补衣)以及感受到家的温暖的心情。

参考答案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正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都从这幅画面中流淌出来。

二、领悟语言特色,品味传神字词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在品味诗歌语言时应注意有象征意义的词句,挖掘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词语进行深入体味,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经典试题 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006年高考江苏卷)

鹧 鸪 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解题思路 纵观全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词。同样是妻子生日,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个又字把作者为了仕途不得不离乡背井、抛家别眷的思家之苦揭示了出来。

参考答案 又字暗示作者已不止一次浪迹天涯,平实朴素的语言饱含着几多愁苦和无奈。

三、抓住特有意象,揣摩隽永意境

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意指的是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诗歌中人和物的形象。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缺一不可。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一一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 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掌握了意象分析,高考古诗鉴赏题就成功了一半。

经典试题 《暮春沪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分析。(2006年高考湖北卷)

暮春沪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解题思路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作者选用“绿暗”“红稀”这两个词,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而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引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作者巧妙地用绿暗 红稀暮云 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衰败景象,把错综复杂的感情概括为古今情,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这首诗将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 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惆怅感伤的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 术特色。

四、把握表达技巧,简析艺术手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主要是指所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诗歌考查的表达方式重点是描写和抒情。涉及到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反问、双关、引用(典故)、 衬托(正衬、反衬) ,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等;还有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

经典试题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述理由。(2006年高考福建卷)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1)端居:闲居 (2)素秋:秋天的代称。

解题思路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可以看出本首是写景抒情诗,作者通过写室外台阶前的青苔红树,雨景、月色,描绘了一幅清冷幽寂寥落的画面,实际是借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寂悲愁。从近年来的题目可以看到,考题多以写景抒情诗为主,那么,分析作品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注意比较鉴别,是分析诗歌的关键。

参考答案 这首诗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 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给五官的一封信
我成功了
爷爷看病
今天真快乐
我的朋友
好朋友
故乡的小河
老鼠风波
放生
我学会了包饺子
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在蓝紫的世界里
难忘春之旅
开心一日游
雨水儿
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研究
新媒体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通信铁塔安全实时监控系统在高速铁路上的应用
关于我院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分析和解决方法研究
浅谈竞争环境下电线电缆认证工作的改进
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谈文书档案管理的现有问题及对策
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浅谈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与对策
转子磨床加工螺杆转子齿形的编程方法
高速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数据采集及分析
中波广播天馈线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维护
简析C语言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意义及教学实践
探析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技术
教师垂青举手学生轻视回答
改进小学生阅读教学之我见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凡卡》续写2
德育节约从现在开始
AAB式词语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开启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金钥匙
链接生活,感悟表达——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几点做法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ABAB式成语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与远程教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
西师版小学语文1--6年级格言谚语歇后语广告语俗语汇总
自由习作的有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