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迁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随笔
迁移规律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举一”,学生在完成单元任务时“反三”,可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但是运用迁移规律必须重视通过科学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的迁移方向,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从而迁移出新知识,提高观察、分析、思维、概括能力;此外,还需要消除学习定势的消极作用,促进正迁移,抑制负迁移,提高迁移效果。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学习的迁移。如何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见解。
一、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迁移的方向。
要使迁移方向具体、科学、明确,首先要研究课文的教学要求在全册教材乃至整套课本中的位置,研究这组课文传授的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网络和能力训练网络中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教师在授课前如果有了这个“全局”,就能明确这一篇课文与前后课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的相互联系,这样在授课前就能自觉地做好学习新知识的迁移,并为再学习、再迁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就是所谓纵向迁移。语文课上学的课文在内容上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联系,但是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上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教师在教学新课文时,要善于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
学生在一篇课文中学到学习方法,如果在新的情境中不能够加以运用,其实这些知识并没有被真正掌握。只有能在新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或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说实现了学习的迁移,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有意义。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凡是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或学习方法,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过学过,而是应该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练习让学生练一练,使学生能及时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学习的迁移。
掌握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学中,就是要教会学生把某节课上、某篇课文中、某次练习时学会的学习方法,恰当地、灵活地运用到其他场合中。这样,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听、说、读、写。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和利用学习迁移的规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在知识激增和信息革命的今天,知识的迁移更有着它的重大意义,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课题,已经成为衡量学生智力和能力是否得到发展与提高地重要标志。孔子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迁移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最优途径之一,让学生学会迁移,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灵魂。“为迁移而教”是有效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不需要教”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是教师实现“教”且为了最终“不教”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吹画趣课1
- 有趣的吹画
- 五一节劳动节真快乐
- 我的儿童节,我快乐
- 吹画
- 玩“捉迷藏”游戏
- 一个故事给我的启示
- 吹画趣课
- 吹画趣课11
-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
- 吹画趣课3
- 愉快的生日
- 快乐的五一劳动节
- 吹画趣课12
- 我的课余生活——骑滑板
- 白萨福克羊生理生化指标季节性变化研究
-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山刺玫果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 锦江河斑鳜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 夏秋鲜叶加工红茶的萎凋技术研究
- 东宁县全力打造黑木耳种植基地
- 富硒罗汉果中罗汉果皂苷V的HPLC测定
- 辣椒高产栽培技术
- 低盐高效发酵豆豉新工艺研究
- 两种方式提取杏鲍菇菌丝胞外酶的比较分析
- 雪莲中绿原酸、芦丁、木犀草素含量的HPLC法测定
- 芹菜露地和保护地栽培技术
- 渝产续断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的优化
- 卷烟包装材料中荧光增白剂的UPLC测定
- 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内部运行机制研究
- 罗田甜柿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初步鉴定
- 丰台区2014年初三统一练习
- 2010年长沙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
-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初2014年届九年级(下)阶段测试(七)
- 河南省内乡县2010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 北京密云县2010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 广东省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
- 北京各区县2010年中考二模试题及答案汇总(不断更新中...)
- 湖北荆州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
- 湖北省潜龙市2010年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 山东省东营市2010年五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湖北潜龙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 皖东南初中三校201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 湖北省荆州市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
- 河北省唐山市201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 云南省怒江州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