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之四
教学目标:
1、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所见有限。
2、学会本课两个生字,理解“坐井观天、井沿、说大话、井口、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懂得人要开阔眼界,不能像井底之蛙,目光短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贴画(青蛙、小鸟)、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请一起读课题——《坐井观天》
2、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个故事,好吗?
请小朋友看一段录像。
二、看录像,了解故事内容。
1、看录像前,老师有个要求,边看边思考: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的事?它们在干什么?
2、播放录像。
3、反馈。生答思考题,师板书,结合课件演示。
青蛙图
天
小鸟图
有
不过井口那么大
多
无边无际
大
小朋友真聪明,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要靠小朋友自己来读懂。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21页,自己找个朋友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等会我们比赛,谁读得最好。开始读书吧!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找朋友读课文。
2、指名接读课文。
3、学生评议。
四、第一次争论。
1、课文中的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那到底谁对谁错呢?
指名讲。
2、赞成小鸟的请举手,赞成青蛙的请举手。
3、既然小朋友意见不一致,那我们就来开展一次小小辩论赛,同意吗?赞成青蛙的我们称为青蛙方,请坐到左面,赞成小鸟的我们称为小鸟方,请坐到右面。
学生交换位置。
五、再读课文,找出有力的证据。
为了证明自己方是正确的,对方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对吗?请你们再读课文,找找书上哪一段、哪一句、甚至哪个词可以作为你的证据,同时也拿出你从课外搜集的资料。
开始你们组去研究讨论吧!
六、第二次争论。
1、两组争论。
师说:“现在请小鸟方发言。”学生发言。
师说:“现在请青蛙方发言。”学生发言。
师及时指点。
七、朗读课文,体会寓意。
1、刚才小朋友争论得相当精彩,看来准备都很充分,现在我们进行读课文比赛。青蛙方读青蛙的话,小鸟方读小鸟的话,直接对话,行吗?要读出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很肯定的语气。
自由练习——指两名对话——集体对话。
2、读到这里,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除了这个内容以外,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是批评有什么错误的人呢?
指名答。
3、看来“坐井观天”这个词是不好的,贬义的,古代这个故事中的青蛙因为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得很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而今天我们这些小青蛙真勇敢,敢于站出来为青蛙说话,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知识,我真佩服你们。
八、角色换位。
1、有一天,有人来井里打水,水桶盛满水往上提时,不小心把青蛙带了上来,而那只小鸟又下来喝水,因翅膀受伤无力再飞出去,这样变成小鸟(在井里),青蛙(在外面),现在青蛙、小鸟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想说些什么?
2、现在请你们组里讨论,等会派代表来说,看哪边说得更精彩。请小朋友好好动动脑筋。
3、两边派代表发言。
九、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多用眼睛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大西瓜
- 好吃的西瓜
- 水上公园滑雪
- 我的家
- 我的同学
- 我的“弟弟”
- 秋天
- 我的书朋友
- 我喜欢吃的水果
- 参观动物园
- 美丽的公园
- 我和字典交朋友
- 我喜欢你小兔
- 我的未来
- 雾
- 试论视唱的技术处理
- 谈让“兴趣”带着孩子畅游音乐殿堂
- 我国城市流通空间规划探析
- 九运会交通组织经验与启示
- 大北京现代化交通体系发展研究
- 论教会对音乐的影响
- 关于确定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的研究
- 关于SBS改性沥青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技术的探讨
- 乡区中学音乐教育发展对策分析
- 广州市区道路网络深化规划研究
- 国际ITS的发展及对中国发展ITS的思考
- 宣大高速公路服务区施工组织设计
- 立体构成的空间形态探析
- 湘南古民居的道路交通系统研究
- 浅论歌唱艺术的声与情
- 《快乐的节日》课堂实录
- 《快乐的节日》课堂教学实录-
-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 《快乐的节日》汇报课教学设计
-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5
-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4
- 《快乐的节日》教学思考
-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1
-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3
- 《快乐的节日》评课稿
-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2
- 《快乐的节日》课堂实录
-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 《秋天的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