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近日,我参加了市现场优质课西片竞赛活动,“幸运”的抽到了古诗。尽管之前研读了几遍该教材以备“中奖”,但顶真起来一时慌了神,手忙脚乱的忙活了一个小时,就匆匆地进了课堂。
四十分钟的时间一滑而过,课一结束整个人顿时轻松了许多,坐下来不由地就反思起刚才的那一堂课来。我自己感觉自己整堂课如“蜻蜓点水”般,引导学生对诗的意境体会得很肤浅,这是主要的问题,具体说来有这几方面不足:
首先在知诗人一环节向学生介绍诗人时还不够到位。讲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想象力丰富,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来引导学生了解诗人作品的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学生学过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及《赠汪伦》中的第二句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然我在课堂中只是很直白的提了一下,对李白的“故人”孟浩然介绍的也不够详细,简简单单一两句话了事。其实学生对文本的相关信息了解的越多,就越容易走进文本。
其次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会应建立在熟知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在了解诗意时,我请学生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诗写了什么,并划出不解的字词,这样安排应属合理。但随后我却未交流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而直接差不多是由我说出全诗的大意。或许是因为当时心急,满脑子只想着自己的教学设想“接下来该干什么,完成什么教学内容”,至于学生“学情”根本就没意识到,说来还是专业水平不足导致的。总习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何不先交流交流孩子们不理解的字词,再结合诗文的注释让孩子们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教师再适时的加以引导就可以了。
由于学生对古诗的诗意了解是教师硬灌的,所以在入诗境中当我发问“为什么诗人说孤帆远影碧空尽,难道是因为当时江上只有一条船吗?”课堂一下子冷了场,过了好一会儿一两个学生才站起来回答,可答案都不靠边。孩子们说什么当时江上有雾,只看得见一条船,又说当时江上只有一条船。孩子们这么一答,可把我吓懵了。支支吾吾,慌里慌张,最后没法,我给出了答案。梯子没摆正,怎可往上攀!不妨语境还原,让孩子们来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分别的场景。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好朋友离别之际彼此会说些什么,神情、挥手告别的动作等方面让学生去大胆想象,即兴表演。这样一来,势必会极大的激发起学生的思考热情,通过表演、感悟,再现当时诗人可能的离别场景。教师再结合文中插图作拱手抱拳状顺势点拨:一直十分欣赏的好友孟兄即将远行,心中真是万分不舍。此时诗人眼中只有好友,只有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哪还会顾及其它的船只。你看,纵然好友乘坐的船只消失在天边,诗人还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不愿离去。如此一来,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诗境,领悟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上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想说的就是以上这些。尽管文笔拙嫩得很,可能有些思想意识还比较狭窄,但我只是把它当成是对自己教学的一次反省,不为别的。实实在在的行事,认认真真的工作。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世界公园游览记
- 夏寂
- 相约,我要的感觉
- 奥运记事
- 葫芦
- 我的“小闹钟”
- 想起
- 转身,倾听花开的声音
- 感恩
- 落叶给我留下的......
- 合作
- 还是最爱"水晶茉莉"
- 困难如弹簧
- 第一次洗碗
- 一个感人的故事
- 重庆与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比较分析
- 浅谈中国国家债务问题
- 长沙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 化解高校债务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 对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析
-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之路径探索
- 欧美债务危机对中国债务管理的启示
- 国家债务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旅游非优区的界定及特定分析
- 一堆硬伤,一点韩范儿
- 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债务问题
- 计算机安全维护措施
- 侯孝贤与金马的半生缘
- 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 屯溪六中七年级(7)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 古诗文活动设计
- 图形的拼组[活动课]
- 《春笋》
- 《珍珠鸟》教案
- 《迷人的张家界》教学设计
- 燕子
- 课堂实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二课时
- 语文网络化的探索与误区
- 语言准确性的训练《燕子》
-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
- 童趣
- 听、读、说、演——《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 浪娃娃
- 鲜花和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