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学案[粤教版必修一]
翻新时间:2023-04-28
《我与地坛》学案[粤教版必修一]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轨迹。
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
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自读提示】
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章。
作者截瘫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母亲的行为,写了那些?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
【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 ) 柏树( ) 恍惚( ) 隽永(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隽秀( )
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 意蕴:
宿命: 恪守:
亘古不变:
窸窸窣窣:
【关于作者】
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作品以关切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研读课文】
速读全文,课文两部分的记叙对象有什么不同?
(一)、第一部分( )
1、“我”与地坛的关系如何?是地坛的什么特征
最先打动了“我”?
地坛与作者有什么相似点?它又有什么特点?
概括作者悟出的生死问题的真谛。荒芜的园中
的景物对作者了悟人生真谛有什么作用?
“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为何还“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6、作者对地坛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二)、第二部分( )
1、本部分主要突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第三自然段的“设想”有何好处?
3、课文最后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有何深意?此处的“车辙”“脚印”又可做何解?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梦
- 我的文具盒
- 哥哥的新家
- 有趣的春游
- 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
- 地震
- 地震来时
- 无题
- 我起水痘了
- 我为妈妈洗衣服
- 爱的奉献
- 我的同桌
-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 我给外公扎辫子
- 为什么白炽电灯不宜频繁开闭?
- 可爱的小乌龟
- 谁培养了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 整体不一定大于部分
- 30元钱去哪了?
- “别人家的孩子”赢了吗
- 正确挑选安全食品
- 黄梅天是怎么回事
- 叶叔华:建立北京时间的女天文学家
- 让山沟里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 电动平衡车,它有一颗淡定的“陀螺心”
- 开心事,一箩筐东方岚
- 生活问答三则
- 从“寿司之神”看行业高手是怎么炼成的
-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等三则
- 半截蜡烛精品教案3
- 半截蜡烛精品教案10(第二课时)
- 半截蜡烛精品教案7
- 半截蜡烛精品教案11(第二课时)
- 半截蜡烛预习指南
- 半截蜡烛精品教案9(第二课时)
- 半截蜡烛精品教案5(附反思)
- 半截蜡烛精品教案4
- 12半截蜡烛教材简析
- 晏子使楚优秀教案9(附点评)
- 半截蜡烛精品教案8
- 半截蜡烛精品教案6
- 半截蜡烛精品教案12(第二课时)
- 12 半截蜡烛之教材分析
- 晏子使楚优秀教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