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课后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1-11-30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内容预览: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1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2分 ( )

A.泄气(xiè) 竹篙(gāo) 拂晓(fú) 晨曦(xī)

B.仄歪(zè) 腋窝(yè) 箱箧(qiè) 憧憬 (chōng jǐng)

C.阻遏(è) 荒谬(miù) 绥靖(suí jìng) 疟子(nüè)

D.琉璃(liú lí) 寒噤(jìn) 杀戮(lù) 瓦砾 (lì)

2.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书写有误的字,请改正过来:4分

A.馈退 尖利 地窖 眼花瞭乱( )

B.消耗 张皇失措 撇见 应邀( )

C.吆喝 匍伏 缀满 精疲力竭( )

D.当然无存 蜿蜒 赃物 血腥(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

寒噤:因感冒而打寒战。

B.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C.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D.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4.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是: 2分 ( )

①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③圆明园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④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要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A.比喻 比喻 反问 夸张 B.拟人 比喻 设问 反语

C.比喻 拟人 设问 夸张 D.拟人 比喻 反问 反语

5.原文填空:3分

①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______。

②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______的博物馆。

③克拉库耶伐次血腥悲剧中最感人的,是那些被残杀的人留下的______。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毛泽东的《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

B.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主体部分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C.孙犁的《芦花荡》,叙述了一场“英雄的行为”,故事颇有点传奇色彩,刻画了一个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老人形象,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特色。

D.西蒙诺夫的《蜡烛》赞美了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情谊,悼念红军烈士英灵的烛光在坟堆上闪烁,富有诗意。

7.文学常识填空:4分

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 、 、 。

②《芦花荡》的作者是 ,这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

小说 《 》 。

③《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 国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 和《九三年》。

8.给下则新闻起个标题:2分

中新网7月22日电 中国今日出现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约11时03分53秒,日全食带从浙江的舟山群岛入海东去,此次日全食奇观结束。

全食带在早上8点左右自西向东经过中国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区,全食带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日偏食。

最精彩的日全食基本出现在上午9点多钟。

日全食期间,从西藏东南部一直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佳观测地带,以阴雨天气为主,天空状况不太理想;而华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天气相对较好,能观赏到日偏食。

标题: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9分)

课内阅读(一) 17分

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而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9.上文A、B、C、D四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4分 ( )( )( )( )

10.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消息的______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____________,时间精确到“时”暗示____________。 3分

11.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1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2分

1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2分

14.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穿插议论。本文从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各是什么? 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2分

课内阅读(二) 12分

①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 )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④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 )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6.文中括号内所填词语最合适的的一项是( )2分

A.郑重 肃穆 珍爱 B.规范 严肃 珍爱

C.庄严 严肃 珍贵 D.庄严 肃穆 珍爱

17.“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这句话怎样理解?2分

18.“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惟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9.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2分

20.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分析第①段中运用“跪”、“蹲”等动词的作用?第②段中“深深”一词的表达效果?4分

课外阅读(一) 12分

几年前,我随一个旅行团去珍珠港旅行。团中有一位牧师在事发当天--1942年12月7日,日本偷袭并击毁我们太平洋舰队的那天,正在此地。他给团友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天的种种恐怖:大火,沉船,枪林弹雨,炮声轰轰。我也在听,眼角突然瞥见一个六七十岁的日本游客走进了纪念馆。

他打扮得很刻意而整齐--笔挺的领带,扣得一丝不苟的运动夹克,锃亮的棕色皮鞋。这身打扮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即使是白领人士,哪怕是电视新闻主持人,到了夏威夷也很少西装革履,大家都是穿一件敞领的夏威夷T恤。

日本人的身旁有两个女人,年纪大一点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另一个可能是他的女儿。两个女人都衣着保守,穿着精致的鞋。日本人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花环很精美,直径足有18英寸,看上去价格不菲。

团里的老兵继续讲着他的经历--他被困在甲板底下,大水冲来,他辨不清方向,大火就在头顶上,浓烟使他窒息,战友就死在他的脚下,他在黑暗中挣扎着逃命。所有的团员都听得聚精会神,只有我注意到了:那个日本人正朝我们走近。

我正看着他的时候,他停了下来,对他的妻女说了些什么。他们静静地站着,几乎有些庄严。然后,日本人紧了紧他的领带,又把夹克的褶子弄平。好像在做什么准备似的,他抖了抖肩,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又吐出来。接着,他独自一个人,面色郑重地走到这只沉舰的栏杆处。其他的人仍围在那位老兵身旁,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日本游客的存在。

我不认为他听得懂美国老兵的话,可是我看到他在栏杆旁,弯下腰去,鞠了一个90度的躬。他开始说话,我仔细听,但不能听懂。可是从他的表情和语气,我猜出了他话里的意思,那里面承载了太多的内容:认错,悲伤,尊严,同情和祝福。

他静静地祷告完后,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了海水中--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刚才那位美国老兵一直都在提到。日本游客看着花环随着海浪漂远,他努力要保持常态,可是眼泪泄漏了他的感情。

我猜他也是个老兵,当年曾驾着飞机投下枪药弹炮,炸毁了我们的军舰。或许,他这次便是来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去的那些年轻的生命。

日本人又向后退了几步,缓缓地,深深地,鞠了个躬。然后他站直身子,回到家人身边。使命既已完成,他们似乎准备离开了。正当日本老兵准备离去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一直靠着墙的美国人移开了步子。他衣着随意,肚子微凸,头发稀少,手拿一顶帽子。我突然想,这个人大概也是个二战老兵。或许他也参加了太平洋海战。来这,也有他的使命吧。

当那家日本人经过他时,美国老兵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我紧张了,怕他们冲突起来。日本游客有几分迷惑,脸上露出惊讶和难过的神色。他的家人,眼睛盯着地上,也停下脚步,聚在他的身旁。

出人意料的是,美国老兵挺直腰来了个立正,他缓缓举起了他的右手,在额前硬硬地停下--他给他的宿敌敬了个军礼。日本老兵突然明白过来,立即回以军礼。

刚才聚着听故事的游客纷纷散去,两个老兵似乎遗世而存,联系他们的是共有的痛苦、荣耀和记忆。美国老兵放下了他的右手,仍保持着立正的姿势,向后退了一步;日本老兵,双手笔直地贴在脚两侧,向他面前的这个人鞠了个躬。出乎我意料的是,美国老兵回鞠了个躬。

两个人一个字也没说,也不需要说。那两张被泪水浸湿的严肃的脸,已经向彼此表达了任何语言都无可言及的感情。

2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瞥( )见 T恤( ) 忏( )悔 浸( )湿

22.“我”“眼角”为什么能够“突然瞥见”日本游客?“刻意而整齐”的打扮从心理方面怎样理解? 2分

23.怎样解释“日本人的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作者为什么要说明这个花环“很精美”且“价格不菲”?2分

24.文中哪处表现了日本老人“几乎有些庄严”?他为什么要“深深地吸一口气”?2分

25.作者为什么在“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海水中”后强调地注释出--“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 2分

26.为什么说“或许,他这次便是来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去的那些年轻的生命?” 2分

27.上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2分

课外阅读(二)8分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离了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叉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智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就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28.两个小姑娘为什么笑? 2分

29.你认为老妇人发疯的原因是什么? 2分

30.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的描写用了一个短语,请找出来,说说这个短语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31.文章的结尾是“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2分

三、作文(50分)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等待。等待亲人的归来,等待朋友的问候,等待春天的到来,等待赞许的目光,等待假期的来临,等待宝岛台湾的回归……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是一种希望,等待是一种无奈,等待也是……

请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1分)

1.C

2.A.馈(溃)B. 撇(瞥)C. 伏(匐)D. 当(荡)

3.A

4.B

5.①永垂不朽 ②富丽堂皇 ③片纸只字

6.B

7.①起因 经过 结果 ②孙犁 《荷花淀》 ③法 雨果 《悲惨世界》

8.中国各地日全食复圆(或日全食奇观结束)

二、阅读理解(49分)

课内阅读(一)

9.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10.导语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11.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特点

12.“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 21日下午五时

13.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14.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②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15.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课内阅读(二)

16.D

17.“没有再回过头来”是因为她不忍心再看,怕再次引起她内心的悲痛。

18.不能删去,因为“惟一”强调了“珍爱”的独一无二,如果删去,则无法表现蜡烛的珍贵性。

19.“火焰”象征着两国人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这种情谊将永存心中;象征着世界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不会停止。

20.运用“跪”、“蹲”等动词,生动细致地表达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真诚的敬意和深切的哀悼。“深深”一词表达了老妇人对红军战士英勇行为的真诚谢意。

课外阅读(一)

21.piē xù chàn jìn

22.他的打扮与众不同。 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对完成此次使命的重视。

23.日本是侵略者,日本人对此带来的灾难内心有愧疚感。从侧面反映他们的重视和真诚。

24.整理领带与衣褶及深吸气等一系列动作。 表现了心情的沉重,他是负罪而来,是来还债的,不能不沉重。

25.眼前的海水曾是激烈的战场,多少年轻的生命就在此被无情地吞噬了,面对此海水不能不想起当年。

26.他完全是个人行为,而且是军人对军人的方式,这样更有人情与人性。

27.表达了人们向往和平,消除战争,友好相处的愿望。

课外阅读(二)

28.因为她们觉得老妇人的行为言语十分古怪,觉得可笑。

29.因为她已经连续失去了三个儿子,悲伤过度,以致发疯。

30.瘦弱而多病。能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了饥饿、疾病和痛苦。

31.含蓄地表现了人们在思考,思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罪恶,从而很好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三、作文(50分)

......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梦
校园一角
小闹钟
一年四季,我爱你
参观恐龙博物馆
新龟兔赛跑
关于植物运动的报告
母爱如风母爱似海
认识自己
观影片《ELKLE》有感
爸爸的臭脚
美丽的三清山
快乐的星期六
笑脸和哭脸
校园环保倡议书
民政局工会主席党性分析材料
社区党组织创先争优承诺书
乡村学校募捐课外读物的倡议书
廉政勤政承诺书
分析评议阶段预备党员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给家长的倡议书
高中教师创先争优承诺书2篇
修路捐款倡议书
大学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承诺书
学生党员创先争优个人承诺书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倡议书
文明平安离校倡议书
基层环保“创先争优”公开承诺
小朋友节约用水倡议书
诉讼监督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路(1)论文
对我国陪审制度的思考(1)论文
中小食品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研究(1)
网络著作权司法保护若干实务问题探讨(1)论文
政治学与政治发展:中国政治学发展20年
大学生“高消费”现状及营销对策(1)
我国司法变更权的立法与反思(1)论文
中国传统家训教化与公民道德素质养成
海峡两岸善意取得制度之比较(1)论文
弹性生产、全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革
解析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问题(1)
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和要素
论我国公司司法解散诉讼程序制度的构建(1)论文
刑事司法应和民意保持距离(1)论文
中共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创新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火烧云》教学设计
《白公鹅》教学设计2
《白公鹅》教学设计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之1
《鸟的天堂》学习目标设计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母鸡》教学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案1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2
《尊严》教案1
《猫》教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