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北京亮起来了优秀教学设计六案例

北京亮起来了优秀教学设计六案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22

北京亮起来了优秀教学设计六案例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北京亮起来了优秀教学设计六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分析:
这篇课文图文结合,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那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改革以来的巨大变观。
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夜景的美,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感受北京夜晚的美,朗读长句子,理解词义。
课前准备:课件、挂图、生字卡、搜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课件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感受一下北京夜晚的美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
2.读准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
3.轮流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
1.你们的词语读得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请一位同学试一试,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夜幕下的北京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4.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齐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教学第二自然段。
①出示挂图,展示东西长安街夜景。
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③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④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出示画面,读相应的自然段。
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③学生分四人小组自学讨论。
④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⑤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出示王府井、西单等商业街的画面。
②方法同上,重点说说,你在街道上看到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出示故宫夜景图,让学生感受故宫的美。
②理解“年轻”让学生了解故宫。
③齐读。
5.齐读第五自然段。
①理解“辉煌”。
②想一想这一段与哪一自然段相呼应?
三、朗读课文,评出“最佳朗读奖”。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指名朗读全文。
3.看图说一说,北京的夜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课外延伸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它历史悠久,景色美丽迷人,请你把收集的北京夜景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大家欣赏。
三、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词语。
2.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3.比一比,组成词语。
问( ) 句( ) 府( ) 些( ) 奇( )
闪( ) 勾( ) 咐( ) 紫( ) 夺( )
四、作业
1.指导完成课后作业。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流不( ) ( )光( )色 ( )( )闪闪
( )幕降( ) ( )灯( )照 ( )彩( )目

板书设计:
北京亮起来了
长安街
灯的海洋 环形路
王府井 辉煌
光的世界 西单亮丽
故宫
(总)(分)(总)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六,北京亮起来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带削笔器的铅笔
喜鹊闹梅
下雨了
今天真高兴
知错就改
小鱼的愿望
假如我是文明使者
滑板车
车鸣鹿日记选
梦游懒人王国
游天柱山
愉快的星期天
补图书
公园
当个小孩子不容易
朝阳地区大枣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等价生物有机肥与化肥对马铃薯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汉中柑桔生产发展回顾与展望
根健康制剂防治棉花枯黄萎病试验研究
25%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大豆叶斑病效果研究
甘蔗地膜全覆盖栽培技术
2014年建湖县小麦后期“一喷三防”技术研究与推广
有机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核桃低产林改造技术
黄芪栽培技术
红芋茎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衢州市优质崭躺产中土壤和水分管理技术措施
棉花“3414”田间肥效试验研究
甘蔗叶栽培鸡腿菇和香菇品种比较试验
荻MsFT1及MsFT2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重视语文学习中的口语交际训练
激发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二案例反思教学
三上语文园地二教案一案例反思教学
作文教改初探
语文园地二·习作教案案例反思教学
如何发挥评价的教育和促进作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三案例反思教学
语文园地二-真棒教案第四课时
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四案例反思教学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妙用标点结课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语文园地二》教材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