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15
画家和牧童教学点评精品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画家和牧童教学点评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优质课例《画家和牧童》一课,这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四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葛懿颖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形象具体地展示了新课标的精神,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实现学习目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协调统一。
1、《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要义是:要注重学习适应学生终身学习要求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加强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它明确提出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这节课中,葛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外部刺激的多样性,创设情境,引发学生通过看动画和图片形象感知“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的意思以及“‘斗牛图’错在哪儿”的语句的理解;又通过抢读,自读,同桌分角色读,指名读,齐读,全班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和情感;还巧妙设计提问,激发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牧童和画家产生对话。如,“你是围观者中的一员,你会怎么称赞他?”“牧童指错后,你又会怎么想?”“你想对牧童说什么?”这些问题的巧妙设计,是在为实现目标的同时步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渗透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老师还特意安排“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这两个句式的口语表达训练,达到读说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此外,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同时,老师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戴嵩的语言、动作、表情和态度来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表达方式,有机渗透写作指导。最后,老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戴嵩资料,课上引导学生利用资料介绍戴嵩,课后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名人故事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节课中,“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它不是复杂的科学知识,而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知识;它也不是支离破碎的听说读写,而是四者的有机结合。
2、《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过程和方法”的要义是:应十分重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与学习方法。这节课中,葛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感受和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①提问体现主体性。如,“你知道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会对他说什么?”这些提问都是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来设计;②朗读体现主体性。如,抢读词语,读出自己的体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等;③学习方式体现主体性。老师让每个学生先自读,自悟,再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学习过程,逐步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不过,可惜的是,葛老师未能发挥多元化评价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如,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整节课始终都是由老师一人点评。
3、《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节课中,葛老师巧妙地渗透了这一思想教育目标。葛老师一上课就先以抢答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设计“你想对牧童说什么?”“这件事过去了,戴嵩会怎么做?”这两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牧童的仔细观察、敢于指错和画家谦虚认错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后通过欣赏名家名画,学习名人名事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效的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4、这三个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协调一体的。这节课中,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是对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和升华,三者不是孤立,而是和谐统一的。
(二)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之间的阅读。每个人必须经历自己的创造、理解、构建、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个学生因生活经验和气质的不同,对阅读内容会有个性反应,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节课中,葛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体验。如,让学生用自己搜集的材料或文中的话来介绍戴嵩;假设自己是围观者中的人来称赞画家;从同学的回答中,你感受到什么;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等,这些环节的设计都充分体现老师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展开有效的对话,因势利导,达到三维目标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老师与文本也在互动,整个课堂是活跃的逐步生成的课堂。
(三)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大语文”教育观的践约,充分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领域的开放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这节课中,葛老师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戴嵩的有关的资料,课后引导学生搜集学习古代名人故事,以队会课汇报交流展示,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老师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超文本的功能,把生活中的“斗牛”的情景与“斗牛图”联系比,加深体会;此外,老师把名家名画欣赏引到课堂,打破学科的独立封闭的状态,融文本与艺术审美于一体,体现学习领域的开放性。
此外,葛老师激情优美的语言,雍容大方的态度,及时点拨的教学艺术,形象巧妙的课件设计以及工整美观的板书,都是十分令人佩服的。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中还存在着某些教学设计上美中不足的地方。如,最后的句式训练若能渗透于教学中,就不会显得太突兀,结尾也会显然自然些。
总的来说,听君一节课,胜读十年书。葛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学习新课标提供了一个形象具体的实例,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新课标的精神,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在此,我衷心地感谢为这节课付出努力的专家、领导和老师们!
2004年3月29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画家和牧童》教学点评,画家和牧童,希望对你有帮助!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冷的感觉
- 我家的鱼
- 游公园
- 雪
- 放假的感觉,真好
- 熊猫
- 假如我是一朵云
- 桌套
- 我的愿望
- 月季花
- 今天非要补完作业吗
- 我院里的小白兔
- 伟大的母爱
- 美丽的千灯湖
- 花儿好看我不摘
- 提高政治课的复习效率
- 浅论《安德洛玛刻》的悲剧性意味
- 英语专业本科生第二外语学习现状研究及对策
- 浅析模因论与高职院校航空英语口语教学
- 关于安全逃生的智能车窗控制系统
- 凌叔华《古韵》的跨文化写作
- 浅谈大学英语无纸化考试
-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 浅谈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意义
- 浅析脚步移动技术在篮球运动中的应用及其训练方法
-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分析
- 奥巴马医改的纷争及启示
- 浅析《奔跑吧兄弟》的成功
- 浅议中国古建保护
- 国家在维护分配正义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设计
- 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 《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
- 颐和园
- 《给予是快乐》教学实录
- 趵突泉
- 望庐山瀑布
- 在“对话”中品味语文
- 让学生走进诗意盎然的世界
- 《鸟语》教案
- 《麻雀》教学设计
- 西湖的“绿”
-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 以“美”启智以“美”育人
- 《火烧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