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蜜蜂引路教案最新四案例

蜜蜂引路教案最新四案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1-12-02

蜜蜂引路教案最新四案例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蜜蜂引路教案最新四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蜜蜂引路》教学设计四,蜜蜂引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诚实
竞争
自尊自强-做生活的强者
残疾人
“上网是非“ 简谈
创新吧!
尊敬老师,从我做起
我学会了宽容
拣垃圾不丢人
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我来了
人生与责任
《身边处处有科学》
遵纪守法细节决定成败
你会道歉吗?
浅议高中政治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
研究生招考自命题业务课试题自动打印封装的实现
植物也有“喜怒哀乐”
金融危机中的企业国际竞争策略
浅谈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案例的选择
提高初中政治课教学质量之我见
听,玫瑰花开
多元对话,让初中语文课堂更出彩
“二月二龙抬头”说法的来历
《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2013北京版) 的乐谱识读问题
浅析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
坚持形象教学思路促进学生主动构建
如何让人物“鲜活”起来
高中物理课教学改革初探
一片竹子一段情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建议教学反思教学
12*大自然的启示一课一练(附答案)教学反思教学
11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B案教学反思教学
12*大自然的启示精品教案B案教学反思教学
蝙蝠和雷达-教案
11蝙蝠和雷达一课一练(附答案)教学反思教学
12*大自然的启示精品教案A案教学反思教学
12* 大自然的启示之教材分析教学反思教学
大自然的启示精品教案一(附后记)教学反思教学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大自然的启示精品教案二教学反思教学
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教学反思教学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A案教学反思教学
建筑上的“薄壳结构”教学反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