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巧用迁移规律,指导作文训练

巧用迁移规律,指导作文训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03

巧用迁移规律,指导作文训练

巧用“迁移”规律,指导作文训练

内容提要:修订版《大纲》对小学阶段习作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在修订版的大纲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明显的改变:一是提法改变。修订版大纲中多处回避了“作文”二字。而是用“写话”和“习作”来替代,进一步明确了小学生作文就是练笔:二是淡化文体,降低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怎样适应大纲的改变,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作文教学呢?本文中,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围绕着“迁移”规律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谈谈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一点儿体会。

在作文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有的大脑空空,无从下手不想写;有的置之不理,毫不在意不爱写;有的觉得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好写……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运用“迁移”规律,从兴趣入手,把读、说、写训练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

在修订版大纲中,对低年级的作文明确提出:“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应该注意到,大纲中回避了“作文”二字,而把它在低年级称之为“写话”,意在明确小学生的写作就是练笔,就是要倾吐所闻、所思和所想,而兴趣则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催化剂”!

对作文感到头痛的同学,往往在写作中无话可说,语言干瘪,内容空洞。其实,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源于他们对写作缺乏参与的兴趣和动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孩子们对写作的兴趣,这种兴趣从何而来呢?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在这段话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养小猫、下象棋、学武术、踢足球……”哪一件不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训练过程中我尝试着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为此,我注意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的内容更贴近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让作文训练回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写他们感兴趣,乐于写的作文。

1.围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选题;

我在作文训练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题材中选题(如:下象棋,养小猫,学武术,踢足球……)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

2.创设情趣盎然的写作环境;

训练时,我们不妨把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入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激烈的小竞赛、活生生的小动物……,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以上做法都是围绕着孩子们的兴趣点展开的。由于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与事物,因此在老师地指导下,他们会有目的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在老师地引导下,孩子们把兴趣的焦点逐步由“乐于做”转向“乐于写”,进而激发强烈的写作动机。

二、利用“知识”的迁移,从会想、会读,到会写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在指导作文训练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利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形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影响和解决写作问题。

(1)想像与写作相结合,以想促写。

如学习《鲸》一课时,学生通过幻灯片的具体演示,观察理解了鲸的外形、生活习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地处在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积极的思维王国里。这样,在作文课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把周围观察到的小花猫、小白兔、小金鱼、小蜜蜂等,通过丰富的想像生动活泼、准确得当地表达出来。

通过学习和观察,学生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多层次、多角度地使想像在作文过程中开拓思路、强化情感,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读写结合,以读助写。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轻声读和默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或者通过教材中的“读写例话”、“基本训练”等内容,学习其中的写作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系统化成整体知识,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实践表明:无论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学习活动入手,想方设法促使兴趣“迁移”的做法,还是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影响新知识学习的“知识”迁移的做法,都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有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上课,是儿童和老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和谐的合作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最佳的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均来自于师生共同创造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要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和批判精神的学习者,必须通过创设一种能够对学生已有的心理能力提出挑战的教学环境来完成。那么,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呢?

1.情感共鸣,产生教学合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师生之间没有心理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产生“合力效应”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如在教学《万里长城》一课时,教师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学生、教师与教材之间的情感沟通,运用饱含深厚情感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对具体词句进行阅读、讨论,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自由赞叹。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体会,教师细心点拨,巧妙“移情”,在感受长城的伟大中激发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再如《小音乐家杨科》的悲愤之情,《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猫》的爱怜之情,《大海的歌》的喜悦之情……全都可以通过教师艺术地传递出来,震撼一个个学生的心灵,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学充满了活力,理性的光芒就会在情感共鸣的火花中放射出来,学生的知识“跃迁”也因此有了物质基础。

2.发扬民主,唤起成功欲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抑制自我中心意识,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学习面前人人平等,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争得学习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争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有灵活的教学方法,不轻易指责批评学生,常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尤其是关爱那些中差生。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环节后,及时进行学习评估,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保持、提高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是“运动员”
铅笔、转笔刀和橡皮的故事
一件令我欢欣鼓舞的事
一次家庭游戏
一年四季
参观西安大雁塔
科技小队活动
“闯关”的玫瑰
“比武”
美在大街上
铅笔与橡皮
同窗好友
池塘
35世纪的我
大海
浅析中职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师生齐聚人民大会堂领奖
一体化教学中如何避免学生两极分化
创新教育理念下“课题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途径的优化
浅谈服装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引领鲁班文化,育中职文化品牌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行为改善”的中职青年教师“主题式”校本研修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的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演示课件的内容优化
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
19生命生命精品教案A案教学反思教学
生命 生命精品教案一教学反思教学
19生命生命精品教案B案教学反思教学
19生命生命一课一练(附答案)教学反思教学
生命 生命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精品教案六教学反思教学
生命 生命精品教案五教学反思教学
关于生命的格言教学反思教学
花的勇气教学建议教学反思教学
19 生命 生命之教材分析教学反思教学
生命 生命-教案
生命 生命- 教案
生命 生命精品教案四教学反思教学
生命 生命精品教案三教学反思教学
生命 生命精品教案二教学反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