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8-17
学生自改和互改作文的探索
学生自改和互改作文的探索
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里明确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基于这一建议,在这两年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自改和互改作文。往常的作文教学比较注重指导学生选材、布局谋篇,而对于修改作文很多人认为是教师的工作,大部分教师工作认真,做到精批细改,有眉批、总批;有错别字、病句修改;批语中肯,学生易于接受;批改字迹工整,符号正确;可谓面面俱到。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老师这项工作是徒劳的,他们把老师花了大量心血、精批细改的作文略一浏览就塞入书包,到第二次作文时才拿出来。
在另一篇作文中可能又会犯与前一篇作文同样的错误。因此,引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十分必要。
一、自改与互改作文的具体操作我们都知道,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事物和表达对事物认识的过程,这两个方面都要反映在“作”和“改”两个过程,对于“作”老师们都花了大力气去探索、研究、并总结了一系列方法、技能。但是对于怎样教会学生修改作文,掌握修改的方法和技能,却比较少研究。下面谈谈“改”的具体操作:自改→交换互改→再自改。
1、学生写完习作后,首先自我修改。自我修改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①内容是否符合题意;②书写是否规范,整洁;③行款是否正确;④标点符号运用是否合理;⑤语句是否通顺连贯,有无错别字。指导学生用十分钟左右,按以上五点要求,采用朗读法自改一遍。
作文写完后,好多学生喜欢边默读边修改,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不是最佳,因为在默读时速度往往较快,又加上文章是自己写的,对里面的内容比较熟悉,容易把错的地方看成对的看下去。而朗读则不一样,它的速度相对较慢,要读出字音就须看清字形,因此就能更好地发现一些错误,如语病、漏字、添字、错别字等。
2、交换互改。根据习作的不同内容交换互相修改的对象。交换的对象可以是同桌,可以是小组内的,也可以是找学生自己喜欢的同学,前两种交换方式一般由老师决定,第三种方式由学生自由选择。主张优差生搭配互改,让优生帮助差生找出优点,带动差生学会自改习作和互改习作。
在互改时除按自改的方法进行修改外,还要注意对方选材是否真实,有没有按习作训练要求作文。采用的表达方式能否突出主题,语言是否精练、生动。在互相修改的过程中可以讨论、辩论,阐明自己的见解,提出修改意见。和同学交换作文,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因为学生对同龄人的作文具有一种好奇心,都想了解对方的作文写得怎样。
交换互改法往往能产生较好的修改效果,学生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作文,避免了“身在庐山不识真面目”。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便于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3、再自行修改。引导学生把在互改中收集到的信息整合后对自己的习作再次修改,然后才抄正。“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只要我们反复训练,就能让学生获得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写作文的方法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技能,这才是培养完整的作文能力。因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写出来的文章总要靠自己改,学校学习时不掌握改的本领,将来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二、在自我修改和交换互改习作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明白修改作文就像语文抄错生字、数学做错习题,必须自己亲自订正才能掌握同一个道理。
2、敢于把自己的习作展示给同学。
3、在互相修改的过程中,要互相尊重,讨论时要用商量的口吻,辩论时有理有据,互相不能说服对方时,请教老师,听取老师的建议。通过向同学、老师请教,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
4、教师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采用鼓励的方法,适时地、恰当地给积极修改习作的学生予表扬。对能虚心向同学请教,修改习作技能有进步的学生给予精神,甚至是物质的奖励。使学生养成自主求知,虚心请教的学习习惯。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因妈妈而自豪
- 那一次,很满足
- 我的外婆
- 计算器事件
- 掌声响起来
- 我们曾经,很快乐
- 姐弟之间的“战斗”
- 感动14岁
- 永远的校园
- 遭遇“老外”
- 当前大学生的“毕业扔”
- 留在我记忆深处
- 上学路上
- 五彩缤纷的世界
- 爱在细微处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 “慎独”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干预
-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
- 网络支付的安全问题分析
-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探索
- 中小学体育风险控制调研思考
- 全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微管理的思考
- 论视觉文化语境下区域电影的新发展
- 新常态下培育高校创业文化的思考
- 心理健康视野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的构建
- 刍议跨学科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 民办高校书院制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初探
- 浅议士官院校“双师型”教员队伍培养
- 浅谈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就业指导
-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四上)
-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二
-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教学设计
-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一
-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 《乌塔》教学设计
-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三
- 《口语交际·习作七》教学设计(五上)
- 《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计一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 《回顾·拓展七》教学设计(五上)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