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把学生的问题当问题,哪怕是很平常的问题没的读音——没的读音

把学生的问题当问题,哪怕是很平常的问题没的读音——没的读音

《可爱的草塘》(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不禁惊叫起来:‘啊,这么多鱼!’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初读课文时,很多学生没有注意这“没”字的读音,绝大多数把它当作“mò”来读。偏偏有一学生举手认为这字读“méi”也不错,并当场朗读了句子,结果发现句子还是通顺的。究竟该读哪个音呢?作为老师的我,并不急着表态,而是一面表扬该生读书仔细、认真,能边读书边思考,能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一面又把问题推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找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围绕这个回题,一时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但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大家把目光转向了我。从大家企盼的眼神中,我明显地感到他们此时希望老师能给他们一个满意的解释。这时,我意识到这是个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好机会。现在的学生正处于若有所思而不得要领的阶段,正是启发的好时机。于是我随机引导:“为什么不问问‘老先生’呢?”(字典)于是,学生纷纷打开字典,结果在字典中双方都找到了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依据,说起话来更是振振有词。认为读“mò”的理由是:字典第一个解释就是“隐在水中”,它的例子是“没入水中”,当一样东西隐入水中时就可以读“mò”。现在在课文中可以认为是膝盖隐在水中,膝盖被水淹没了,所以应该读“mò”。认为读“méi”的不甘示弱,理由是:同样在字典上说,读作“méi”时,可以表示估量或比较、不够、不如等,它的例子是“他没(不够)一米八高。”“汽车没(不如)飞机快。”这里的“没”是表示比较,拿“他”与“一米八”作比较,发现他还不够一米八;拿“汽车”与“飞机”作比较,发现汽车不如飞机快。同样的道理,课文中的这句话是拿“水深”与“膝盖”作比较,发现水还不如膝盖深。一时间还真有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经过这番讨论后,支持读“méi”的学生比刚才明显增多了,但认为读“mò”的还是占多数。怎么办呢?我向全体学生建议,先把这个问题搁置一下,等学完了全文后再来讨论。在这之前,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因此,每读到这句话时,总会出现一次小小的混乱,大家都把“没”字读得特别响,好表达出他们自己的理解。等课文学完后,围绕这个“没”字的读音,争论又开始了。争来争去,结果学生发现,其实两者相比,水的深度就相差一个膝盖的高度:如果读“mò”,那么“没膝盖深的水”则表示水深刚刚淹没膝盖;如果读作“méi”,那么“没膝盖深的水”则表示水深还不到膝盖。两者的意思都表示水不是很深,大概就在膝盖的上下吧,这与课文中“不大的水泡子”这一意思相吻合,也与“我脱掉鞋袜跳入其中”的意思是相一致的。从整篇课文来看,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意思上说这里的鱼很多,在这个不是很深的水泡子里,挤挤挨挨的都是鱼,从而可以清楚地表达出这里的确物产丰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读作“mò”或“méi”都可以,因为它们都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

但是,读哪个音更好,更能表达出这里物产丰富这个意思昵?再仔细推敲,学生发现,这两个读音所表达的意思虽然一致,但是在程度上还是有区别的。我们知道,这段话要告诉我们的是这里物产丰富。那么,只要看哪个读音更能体现出这个意思,就是最佳答案了。显而易见,一般情况下,水深水多的地方鱼自然要多一些,也就是按常理来说,水深水多的地方鱼多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不稀奇的。反之,水浅水少的地方鱼多了才会觉得稀奇,觉得不同一般。结合课文,那么当然是水越浅越好,越能说明这里的鱼多,因为连这样水很浅的地方都有这么多的鱼,那么水深的地方当然就更不在话下了,从而就越能说明这里物产丰富。因此,基于这样的理解,读“méi”应该更适合。说到这里,大多数同学都点头表示同意了。这时又有学生提出,这些只是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说不定在实际生活中那水就淹没了膝盖呢。是啊,实际中的那个水泡子到底有多深呢?到底有没有超过膝盖呢?我们的理解会不会是一厢情愿呢?有学生建议是否向本文的作者刘国林先生询问一下,可惜不知道刘先生的详细地址。

到这个时候,其实关于这“没”字本身的读音已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才是学习,那种在学习面前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在知识面前那种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在问题面前那种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已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

一个小小的“没”字,一个看似平常的“没”字,一个似乎不起眼的“没”字,里面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内涵,让我们的学生再次体会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了只要用心去读,就能体会出语文中蕴含着好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学问。人们常说,“学贵有疑”,不管是“小疑”还是“大疑”,有疑就能进,今日有小疑,他日就会有大疑,今日对“小疑”感兴趣,他日必会对“大疑”感兴趣。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这样逐步发展起来。要是每个学生都能这样,能在无疑处生疑,能在平淡中见神奇,那该有多好。

新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在语文课上作为教师只是个组织者、引导者,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条件。怎样去创造条件呢?我想:细心呵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个好方法,把学生的每个问题当问题,哪怕是在老师或其它同学看来答案是明如白底黑字一般的问题。因为不管是怎么平常的问题,对于提问者来说,就是个大问题,是个不能理解,至少是不能很好理解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设法自己去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则请同学帮助,在讨论中试着解决。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探求、尝试、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随之提高。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有感
快乐的“六一”
一个我敬佩的人
我熟悉的一个人
“和谐号”动车组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我的心愿
鲁滨孙,我一生的榜样
这就是我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环保与生活
劳动体会
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读《中华少年》有感
工业安装费率招标模式下的全过程造价管理
有关机械设计制造工艺的探究
办好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节目的浅见
电力营销管理信息化措施探讨
浅析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浅谈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监察
园林绿化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电视播音主持创新的思考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面临问题探讨
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和造价控制初探
浅析推进建设医院会计信息化的措施
极简之美在现代海报中的体现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市政工程进度管理探讨
暖通空调的施工管理要点
汉语拼音愉快教学初探
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拓展自主学习空间
关注语言:小学作文教学的新视角
学校是什么
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
浅谈新课标下的口语交际教学
变革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对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感受与反思
01我们的民族小学练习题三教学案例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
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几点尝试
课改让人惊喜实践催人思考
语文实践活动应突出四性
对话:阅读教学的新视野
语文课上,也要让学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