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语文课留住语文的"根"

语文课留住语文的"根"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17

语文课留住语文的"根"

回望当前的课堂,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教师教学的理念变了,内容的领域宽了,知识的结构综合了,学习的形式丰富了……这些变化,弥足珍贵。但是,我们也冷静地看到由于教学的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的“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的形式“花”了、导致教学效果也有“虚化”了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心情在兴奋之余又有些许沉重,语文教学到底如何是好?

“万变不离其宗”,应通过万变转其宗,删繁就简,把“根”抓住,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一、把根抓住,就是要落实语文的本体。

众所周知,语文课是学习者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说“白”一点,语文课是学习怎样把“话”说“美”,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因此,可以这样思考:

1、“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在语文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在语文本身。也即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切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

2、“言语能力”——“言语行动”优化组合(人品、文品综合表现)的必然结果成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这里的优化组合是“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即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使之拥有适合年龄阶段的言语能力,又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之情趣情思越来越丰妙。但后者绝不是游离在外,必须是融入前者之中。

这样说来,我们可以这样考虑:

语文的本体是——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积累)、说(说话和口语交际)、作(习作)、习(良好习惯)。这七项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基本方面——基本的语文能力,基本的语文积累,基本的习惯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根,要牢牢抓住,不能忽略和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语文教学的根要立在“七字经”上。

二、把根抓住,就是要落实教学的效率。

例举几种效率低下的现象:

1、教学漫无边际而无“标”度。

如课前让学生或个人或组合小组自主收集有关的资料。课中,进行各种展示。于是,课文学习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用积累其间的语言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

2、答案丰富多彩而无“准”度。为了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鹿可以是马,马可以是鹿,没有基本准则的多元理解其实也等于无元。

3、言语随意平淡而无“深”度

某一个学生会就某一个问题自由地畅谈,言语中会出现一些不通畅、不连贯的问题,老师会评上一句:“你的意思我明白”,而后,就叫上另外一位学生继续表达。第二位或第三位同学也不会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加以吸收,仍然自由发挥,说了一通表达很平淡的内容。第四位同学或许在言语组织上更糟糕,但见解上比较有新意,老师就对他大加赞赏······

4、偏重熏陶感染而无“厚”度

课堂教学或一味地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朗读,再朗读,或教师单方面地煽情、煽情、再煽情,或集中大量声音图象信息的课件在课堂上全方位的轰炸····以为语文能力只需所谓熏陶和感染,即可习得。

·····

“乱花渐欲迷人眼”,斑斓未必皆春色,大而无当的喧嚣与语文教学无补,朴素、平常才是真。抓住语文教学的“根”,就要求落实语文的本体,依据科学的方法,(提高的不仅是语言本身的能力,而应将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的熏陶,观察认识事物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融入其中)

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扎实有效训练才能使他们形成和奠定起坚实的语文功力以及可供将来终生学习发展的语文基础。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美丽月季
棒棒糖的味道
我与爷爷比童年
唠叨的爱
呐喊
中国
友谊——青春的赞歌
祖国,我爱你
自制长发
快乐,你在哪里?
积极起来吧
旱季.雨季.盛季
“移情别恋”
惊险骑牛记
月有,阴晴圆缺
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婚恋悲剧
王小波《似水柔情》中的“虐恋”元素
揭开男性的人格
评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的艺术特色
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探索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何顿小说
浅析《生死疲劳》的叙述模式
盛开在乡土之上的“笨花”
《树树皆秋色》作品解读
张炎《词源》新探
从动植物看《诗经》时代婚恋风俗
试析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语言边界”的认识
《孟子章句》与《孟子正义》训释方法的比较分析
胭脂褪淡,深情何处
紧扣细节文字,着眼文章“分歧”
最后一课课件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练习(2)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练习(1)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课件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黄河颂教案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木兰诗课件及朗读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练习(3)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练习(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历年中考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归类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练习(8)
土地的誓言课件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练习(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