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地进行词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扩大和丰富学生的词汇,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进行词汇教学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解释语素,理解词语。
先解释词语中某些关键的语素,再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盛气凌人”一词,可以先解释“盛气”和“凌”的意思:盛气,骄傲蛮横;凌,欺侮。再解释“盛气凌人”这个意思:以傲慢的气势欺侮人。再比如:“恍然大悟”这个词,只要弄清“恍然”的意思,整个词语就能理解了:恍然是指一下子清醒过来。那么“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的意思。
二、直观法。
利用实物、图画、标本、模型、幻灯、实验、动作等手段,形象直观地解释词语。
(一)、用图画来解释词语。
如在教《桂林山水》时,里面有好多形容山的词语,“怪石嶙峋”、“拔地而起”、“连绵起伏”等,可以先让学生看图片,然后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勾勒,这样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就容易多了。
(二)、动作演示。
比如在教《罗盛教》时,里面有一个“顶”字,让学生上来做一下这个动作,学生很容易就懂这个词语的意思。再如教“洋洋得意”这个词时,让学生做做洋洋得意的样子,学生很快就能明白洋洋得意的意思。
(三)、实验演示。
如在教“挥发”这一词之前,先做一个实验,在一个容器中滴入少量酒精,让学生仔细观察,经过一段时间,酒精不见了。然后告诉学生“液体或某些固体在常温中变为气体而发散叫挥发”。这样,形象易懂,印象深刻。
三、近义词、反义词比较法学词。
通过比较,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就会更清楚,更准确。一种是近义词比较,如学“宁静”一词,跟“平静”、“安静”比较,分辨出他们在意义上、用法上的细微差别。另一种是反义词比较,如“昏暗”和“明亮”的对照,“黑暗”和“光明”的对照,从对比中正确理解词义。当然,运用比较要根据需要,把握时机,不能每教一个生词都找出个熟词来比较。
四、联系上下文来解释词语。
这种方法是在阅读文章时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词不离句”是学词的基本方法,每一个词和它前后的词的意思,句子的意思,整段文章的意思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正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养花》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循环”:“到院子里看花——回屋工作——再出去——再回屋”,意思是不断重复的运动。其实,即使是查字典学词,也不能离开上下文去理解词语。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博大景深,往往会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比如“骄傲”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二)是自豪。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不联系上下文是不能确定的。如果放在“我们在学习上不能骄傲”那它就是第一种解释,如果放在“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那它就是第二种解释。可见,联系上下文学词,是多么重要的解词方法。
另外,词汇教学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有意识的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用学过的词来完成这些练习,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尽可能的去用这些词。这样,才能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已学词语。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聊天视频
- 过生日
- 友情岁月
- 选拔赛
- 春游
- 仙女弹琴
- 我的礼物
- 快乐的一天
- 收国旗
- 查字典比赛
- 半个西瓜皮
- 我的小闹钟
- 街机三国
- 春天来了
- “我赢了”
- 对仿真教学的几点思考
- 例谈信息技术与数学发现式学习
- 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化
- 攻克高考之复数解题技巧
- 关于高校转型发展中金工实习实训教学的探讨
-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 伦敦奥运会张继科对王皓单打决赛技战术运用分析
-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预警机制问题研究
- 高中物理中的功能关系
- 浅谈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浅谈企业员工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 翻转课堂在教师培训中应用的合理性分析
- 高中化学实验有效性教学的探讨
- 广播电视大学开展远程教育中班主任工作的思考
- 简析高中解析几何中几何画板的应用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05古诗词三首教案六教学反思
- 秋思教案一教学反思
- 五上05古诗词三首教案三教学反思
- 06梅花魂教材简析教学反思
- 梅花魂教案九(附点评)教学反思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05古诗词三首教案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 梅花魂教案八教学反思
- 五上05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反思
- 05古诗词三首教案四教学反思
- 05古诗词三首练习二教学反思
- 梅花魂预习指南教学反思
- 05古诗词三首练习一教学反思
- 6 梅花魂之教材分析教学反思
- 五上05古诗词三首教案二教学反思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05古诗词三首教案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