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新课程拒绝洗脑
新课程拒绝“洗脑”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洗脑”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培训者言之谆谆,听之者却满脸疑惑,或心生反感,在实践中是无所适从。对新课程中的“洗脑”实在有进行辨析的必要。
对新课程中的通识培训,培训者有的称之为“洗脑”,有的干脆称之为“风暴式的洗脑”。
那么,什么叫洗脑?《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洗脑”词条,有“洗心革面”的词条。“洗脑”与“洗心”结构一样。根据“洗心革面”的解释,“洗脑”应解释为“彻底改变思想”或“彻底改变观念”的意思。新课程通识培训者要对老师“洗脑”,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割断老师与优秀教育传统的联系。
一、在传统教育中,有落后的观念要抛弃,如,存在三个“过于”,致使传承、接受学习的内容、途径过窄,机械的练习过多,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忽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但也有精华值得汲取,如,重视双基,倡导启发式教学,以及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等。课程改革对之于老课程,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是全盘的否定,更不至于要对教师“洗脑”。两三年来,“洗脑”的负面影响已初步显现,如自主、合作、探究与有意义接受学习方式的割裂,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作用的割裂,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割裂,由于不恰当地强调人文精神而导致的“过分自我”与正确价值观的割裂与我党优良传统的割裂等,已不同程度存在。哪个地方“洗脑”越严重,割裂的程度也越严重。
教育常识告诉我们,成功的课程改革都是对原有课程的扬弃,而不是全盘的否定。中外教育史上,全盘否定原有课程的课程改革,都遭受重大挫折,甚至以失败为告终。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新课程通识培训,应引导教师分清:哪些是优秀的教育教学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哪些不利于培养21世纪新人,必须坚决抛弃;哪些是符合适合21世纪发展的新理念,必须努力学习并付之实践。也就是说,必须使老师十分明确,新课程是在继承我国乃至全人类的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割断历史的所谓创新。牛顿曾说过,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个人的成功,尚在于汲取人类某个领域的优秀文化,课程改革关系到培养一代新人,关系到民族命运,更应该善于吸收我国乃至全人类优秀的教育传统。“洗脑”,是在割断历史,要么是犯了浮躁病,要么是无知。2003年,老一辈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著文呼吁“要学点教育史”,是非常有针对性的真知灼见。
新课程的基石是人文精神。对人格的尊重,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老师对学生,是引导者、是合作者,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关系,老师不应该有话语霸权,同理,新课程的培训者对老师也应该是平等的,同样没有话语霸权。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需要与时俱进。这种学习,是老师的需要;理念的提升,是老师自身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洗脑”。“洗脑”之说,是对老师人格的侮辱,也是无助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的传播和形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也是检验新课程理念的唯一标准。尽管新课程理念不少是取自外国现代教育的经验,并经我国专家论证,但是否适合国情,是否能植根于中华沃土,还有待教育实践的检验。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洗脑”也是与科学的认识规律背道而驰的。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培训者对老师应多一些平等,少一些救世主的心态,是新课程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第三次世界大战专用坦克—生化幽灵
- 小蜜蜂与小花儿
- 童子、爸爸、故事
- 我和鸡蛋有个约会
-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 惶恐不安的日子
- 今天我值周
- 情
- 火星奇遇记
- 小木偶变身记
- 改变后的双面女孩
- 约束有时也是一种幸福
- 绚丽的湨河
- “别居”一格
- 情·沟通·连心桥
- “户外”精神
- 立文还需心先行
- 小议书法艺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藏头护尾及其他
- “大节定不亏”,又在心中回响
-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农村女性的识字运动及其启示
- 城市品牌的内涵及生成机理与成长路径研究
- 《斐多》――论灵魂不朽
- 我的习书历程
- 神秘的春生短命植物
- 平面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元素的融合
- 轮椅上的“科学之舞”
- 网络社区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分析
- 我国社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 “零录取率”的考试
- 《悲壮的一幕》教学设计
- 黄河的主人
-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
- 《小镇的早晨》
- 《夜晚的实验》
- >教案
- 《第十册练习2》
- 《夜晚的实验》
- 《田忌赛马》教案
- 《三亚落日》
- 创设情景 注重语感——《月光曲》教学体会
- 《鼎湖山听泉》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 《鸟的天堂》听课笔记
- 《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