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27
且说众志成城
随着“非典”的突然侵袭和“抗非”“防非”战役的不断深入,一些表示团结互助等意义的成语,如“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和“众志成城”等,频频见诸报端。某电视台组织的大型晚会的主题便是:“我们众志成城”。遗憾的是,其中有一块标语“众志成城”成了“众志成诚”。
“众志成城”这个成语取自民间谚语,最早出现于《国语·周语下》。据载,东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贵,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时,做了两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铸大钱,一件是铸大钟。大钱就是币值高的钱。景王试图以铸行大钱的方式来收缴民间的小钱。大钟即编钟。景王准备铸造两组巨型编钟,一组是无射(读yì),一组是大林。他打算把这两组编钟上下悬挂在一起配合着演奏。
景王身边的大臣单穆公对此很担忧,极力加以劝阻。他认为铸大钱不利于流通,是“绝民用以实王府”,是对平民百姓的残酷掠夺;而铸大钟更是劳民伤财,既得不到悦耳的美的享受(钟过大耳朵承受不了),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这样做将会使百姓离心,国家危险。但景王听不进去。
司乐大夫伶州鸠也劝阻说,编钟的声律强调和谐,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没有和谐了。他引用民谚“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老百姓共同喜欢的东西,很少不实现的;而他们共同厌恶的东西,也很少不废灭的。但景王还是不听。三年间,既铸了大钱,也造了大钟。结果是,景王在第二年就死于心疾,周王朝也随即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乱。
伶州鸠所引用的“众心成城,众口铄金”这句民谚,韦昭《国语注》的解释是:“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如城也。”“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也。”应劭在《风俗通义佚文》中对“众心成城”也有一个解释,说是“众人同心者,可共筑起一城”。解释虽略有异,意义却完全相同,都是用来比喻民众只要团结一心,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就能取得胜利。
后来“众心成城”多写作“众志成城”,于是“众志成城”就成了现在的规范写法。这里要注意的是,众志所成的是“城墙”之“城”,而非“诚信”之“诚”,不要写错。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 外公的小院
- 雷阵雨
- 给我教官——娜娜姐姐的一封信
- 雨声
- 九寨沟
- 生活中的美
- 妈妈,我想对您说……
- 爸爸,我想对您说
- 又到桂花飘香时
- 秋
- 爸爸,我想对您说
- 乡村的黄昏
- 江南春韵
- 天空
- 让图书传递爱的信念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铸就品牌出版风格
- 最后一分钟的力量
- 关于出版本质、市场、客户与限制的思考
- 做一个儿童阅读的引路人
- 侧观上海国际童书展
- “北教传媒”登陆新三板
-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机制创新路径探索及启示
- 创新业态融合发展
- 且以后注改前误
- 打造文艺少年和“学霸”们手不释卷的畅销书
- 在数字出版市场中重塑图书价值
- 笑一个吧(10则)
- 论出版精神的重塑和回归
- 书以“塑魂”
-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教案教学设计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 苏教版中考古诗鉴赏(38首)
- 苏教版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汇编
- 口语交际课堂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古诗文默写练习
-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文分类精选
- 2011届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工于记实善于写虚
- 口语交际《保护有益的小动物》 教案教学设计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回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倾斜的伞 教案教学设计
- 2011届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多读多写养成习惯
- 《唯一的听众》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