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13
诵读为本,不求甚解
自从98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特别是《课程标准》首次附上古诗文推荐篇目以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在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量的积累是发挥我国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基础,否则,弘扬民族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审美情趣等目标都将是一句空话。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
学习、鉴赏诗文,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朗诵”、“熟读”、“背诵”很相似,这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清代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现在老辈学人还能记得几十年前吟诵过许多遍的文学精品,对作人作文都大有裨益,便是证明。记得巴金在《读我的散文》中也这样说过:“从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的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过程。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中华古诗文艺术力量充沛,描写细致,语言精炼,抒情写物生动活泼,吟诵熟透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现,不知不觉就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量,随时由自己运用,不必临渴掘井,搜索枯肠,郑板桥就有这样的体验:“倘能背诵如流,则下笔思潮汹涌,不患枯涩矣”。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一次书面发言中曾回顾了自己从小学一年级起背诵古诗的经历,他说:“即使当时有些诗句不全懂,但并不影响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之后,越发体会到许多名句的意义,每过十年,在理解上就会有一个新的境界。”
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就是所谓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
“诵读为本,不求甚解”,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接受经典教育的时候,在接触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诗文在他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真正站在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上,满怀信心地开创未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粗心的我
- 虽败犹荣
- 回忆家乡的中秋
- 乐在秋游中
-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 纸团风波
- 老师没来的时候
- 粉红色的许愿瓶
- 选择坚强
- 老家的春节
- 选择
- 家乡的元宵节
- 家
- 爸妈,我为你们自豪!
- 小泥人的心
- 毕业论文经济类P2P网络借贷
- 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
- 经管毕业论文
- 经济本科毕业论文
- 经贸毕业论文
- 经济学优秀毕业论文
- 经管系毕业论文
- 2016经济学开题报告
- 经济学毕业论文
- 最新经济类开题报告
- 浅谈解决企业煤电矛盾的路径分析
- 2016经济专业开题报告
- 2016经济开题报告
- 经济毕业论文
-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一)
- 《雨的诉说》教学设计(2)
-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
-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二)
- 《雨的诉说》教学设计(1)
- 隆中对
- 《星星变奏曲》教学案设计
- 小小的船
- 信客
-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 《心声》教学设计
- 唐雎不辱使命
-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一)
-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 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