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2-05
一声不经意的叹息——课堂教学中落实情感与态度维度的思考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其中,情感、态度被列为课堂教学要落实的三个维度之一。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感悟。怎样才能较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维度呢?一节语文课上的一段意外的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
那是一节古诗教学课,学习《静夜思》,这是许多未上学的孩子都能流利背诵的一首诗。所以当我一说今天要学这首诗时,学生就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背了起来,那得意的神色好像在告诉老师:您瞧,我们早就会背这首诗了。望着孩子们兴奋的笑脸,我想:固然背得跟顺口溜似的,但孩子们能正确理解诗意,体会到诗人的思乡愁绪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低年级语文教学是不便逐字逐句分析解释的,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读懂这首诗呢?于是,我简单介绍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用联系生活实际及对比的方法,让孩子们知道了当时交通的不便及诗人离家之远,归乡之难,以及孤身一人,流落在外,事事不顺以至深夜难眠的情形。
教室里渐渐静了下来,孩子们瞪着大眼睛认真地听着。在范读指导时,我打开了录音机,和着轻柔的《月光曲》的音乐,自己也不禁被这音乐和这言简意赅的诗句感染了。当读完最后一个“乡”字时,不觉微微地摇了摇头,轻轻地叹了口气。孩子们也好像听懂了什么,当我请一个学生试着朗读时,刚才那顺口溜似的读法没有了。虽然声音有些稚嫩,朗读技巧还需指导,但我分明听得出,学生这次朗读已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而且当她读完最后一个“乡”字时,也轻轻地摇了摇头,还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这可是我始料未及的!
最后全班同学一起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当读完最后一个“乡”字时,我又听到了一片轻柔的,充满了同情的叹息声。从学生出色的朗读中,从那一片轻轻的叹息中,我感到了欣喜和欣慰。因为他们不仅读懂了这首诗,还懂得了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懂得了同情他人和设身处地想他人所想……
这一段小插曲,给了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感知与感悟方面的一些启示。
第一,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也指出: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要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要想感动自己,教师就必须要深入研读教材,了解课文内容及相关知识,找准情感态度渗透的突破口,并在教学中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
第二,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多些感性的、直观的讲解,少一些理性的分析与灌输。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味觉的作用,设计一些指导观察、想像的训练,如在上《雪孩子》一课时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为故事加上一个美好的结尾;根据教学需要组织适当的活动,如学习《村居》这首诗时,可以开展放风筝或设计风筝图案造型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风筝给人带来的欢乐,学习《胖乎乎的小手》时,可设计开展“我有一双巧巧手”的活动,让孩子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喜悦,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对比的方法,假设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理解与朗读。除了上文所举的例子之外,如假设我就是文中的某某人物,我会怎样想、怎样说.就能比较接近地,将心比心地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了。
第四,在教学中,有时教师还要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情深意远的动人篇章,但有的课文涉及学生平时所不熟悉的生活,因而影响了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作一些相关背景与知识的介绍,如上文中提到的对诗人李白生活背景及身世的介绍,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师生感情与态度的交流,在理解与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感情与态度的交流,只有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科学的、人文的教育,成为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有效的教育,成为真正成功的教育!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老鼠吱吱
- 被母爱包围是一种幸福
- 我努力了!
- 林间飞丝
- 春天的美
- 奶奶笑了
- 我多想去宇宙遨游
- 平凡的小可
- 第四根烟
- 卒
- 秋天的校园
- 假如……
- “为你做一个框呀”
- 春景
- 拔牙记
- 初中物理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 关于高校世界古代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 新媒体对高校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力研究
-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初探
- 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培养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策略
- 浅谈高中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化学教学中实施STSE教育的实践
- 论书法艺术对环境艺术的影响
- 体操内容在中学体育课外活动中的运用
- 扎根音乐的土壤,绽放律动的芬芳
- 唱响新技术下的音乐之声
- 依托家乡书画优势,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 多元化价值视角下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分析
-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小结类型探析
- 我愿意是激流
-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 爱我中华,兴我中华
- 秋魂
- 《篱笆那边》
- 《乡愁诗两首》
- 《长亭送别》教学详案
- 《我愿意是激流》
- 致大海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篱笆那边
- 孤独的收割人
- 花的话
- 孤独的收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