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8
知识:七夕乞巧的“变俗”与“正俗”案例课文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知识:七夕乞巧的“变俗”与“正俗”_课堂实录_案例_课文_教学反思_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七月初七称为七夕,民间乞巧当然应该就在此夕。可是,在民俗史上却有过七月初六入夜乞巧的事,而且时间延续多年,地域广及南北。宋太宗把它看作一件大事,竟至下诏令更定,仍以初七为七夕。
这个问题,曾引起古人注意。清初王士祯《香祖笔记》在叙明上述诏令后说,名七夕而用六,不知起于何时。博赡如王士祯,还是只能存疑,而所表示的疑问,又显然沿承南宋洪迈《容斋三笔》:“太平兴国三年七月,诏七夕嘉辰,著于令甲。今之习俗多用六日,非旧制也,宜复用七日,且名为七夕而用六,不知何时以然。”王士祯也说是太平兴国年间下诏,而非如另一说所称宋太宗淳化年间;他的疑问表述为“不知起于何时”,与洪迈“不知何时以(已)然”语亦不异,可见他所依据的就是《容斋三笔》。
其实,明代沈德符对“七夕用六”的起始及相关问题有过说明了,只是王士祯并未见到或虽见而不曾注意,晚清俞樾《茶香室续钞》是称引了的:“明沈德符《野获编》云:江南李煜以七夕生,至期,其弟从益自润州赴贺,乃先一日乞巧,江浙间俱化之,遂以成俗。直至宋淳化间,始诏更定仍为七夕。然则七夕之用六夕,自南唐始。”末句为俞氏按语。南唐国主李煜(937-978)生于七夕,他在继位后,王室人员和群臣于此日贺寿,其弟李从益居润州(今镇江),因贺生辰须于初七日到国都江宁(今南京),就提前一天乞巧,江南、浙江民间便也照着早一天乞巧,不多几年竟代替旧俗成为新俗。这种情形似乎还由南而北影响到中南地区,李煜失国(975年)、“归为臣虏”以后仍然如此,以至宋太宗为之不安,要用政治方式干预,名义上是要恢复旧制,进行正俗,实际上自然是为了消除李煜生辰导致民间变俗的影响。
事情并未到此为止。李煜降宋之初,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尽管有羞辱之意,但宋太祖知道他并无政治能量,并不想杀害他,只把他当作翰林学士看待,而在“烛影摇红”下兄终弟及继位为帝的宋太宗却对他不放心,总是提防着他,下诏更定七夕于前,又赐药暗害于后。李煜在东京(今开封)过“臣虏”生活,“时时以泪洗面”,又在所填词里写了故国之思,宋太宗因此忌恨,也不管李煜只是写情而非立誓,仍必欲置之死地。相传他借李煜生辰时机(当是公元978年)赐牵机药,服后即死。生于七夕的人当然不少,死于七夕的也是代不乏人,但是生日即是死期,这个概率极小;李煜以生日受赐牵机药,纵然不想服也不行。他之死岂是偶然,这个传说的可信程度应当认为很高。
李煜死于978年,亦即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太宗下诏正俗更定七夕,应在此年七月初,若迟至淳化(990-994)年间,则其“耐心”恐怕等不到这么久吧。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知识七夕乞巧的“变俗”与“正俗”,古诗两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梦
-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 淘气猫
- 美丽的白菜花
- 好厉害的黑母鸡
- 有趣的雪
- 好老师
-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 大树与斧子
- 最难忘的日子
- 水仙花
- 新年礼物
- 看电影
- 美丽的公园
- 捉虫记
- 把方向 分层次 创开放
-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用语教学
- “乐园”的遐想
- 高中数学教学新理念
- 课堂巧“设计”,效率必提高
- 武术教学所感
- 对新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理念转变的几点思考
- 现代艺术和高中美术鉴赏课
- 一叶知秋,曲径通幽
-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流程优化实践谈
- 师生携手抓契机,课堂活色生香里
- 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纠错习惯
- 初中英语音标教学初探
- 美术特长生水粉画教学札记
- 《秋天的果园》教后感
- 《汉语拼音》教学设计d t n l
- 家
- 《数新房》教后感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
- 棉花姑娘
- shici
- i u v 和yi wu yu
- 口语交际《春天来了》
- “找规律”活动设计
- 《落叶》
- 引自然之源,激发学生想像力
- 《四季》教学设计
- 《松鼠的尾巴》教后感
- 评《 g k h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