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11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一 教学案例反思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古诗两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烛光祝福》读后感
- 《井底之蛙》续编
- 佳节赏月
- 做蛋饺
- 一张照片
- 假如我是诸葛亮
- 我当了一回小老师
- 美丽的无根树
- 超女快男诞生记
- 四季的腊梅
- 美丽的龙塘
- 秋天来了
- 可爱的蚂蚁
- 秋天的太阳
- 横行霸道的老虎
- 与时俱进话《产品质量法》
-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助推企业健康发展
- 为工控网络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 谈英雄崇拜的历史根源
- 浅析自主学习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 山东德州西王屯村香功信仰调查研究
- 惟精惟一 唯士为能
- 守护支付安全
- 增强法制意识 搞好普法教育
- 营造操作系统生态圈
- 五色音乐疏导法的创建与应用
- 网络安全呼唤一站式服务
- 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 亲临软件定义的世界
- 论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
- 《约数的意义》(沿海版)
-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片段
- 《伟大的友谊》第二课时
- 圆明园的毁灭
- 26 放弃射门
- 积累·运用五
- 地震中的父与子
- 2015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附答案和解释)
- 毛主席在花山
- 白杨
- 友谊的航程
- 再见了,亲人
- 夕照
- 草原
- 《赤壁之战》课堂实录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