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28
天安门广场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天安门广场的修筑历史,掌握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结构和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收集、整理社会信息和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懂得天安门广场凝聚着中国人民的血泪和智慧,她是新中国的象征,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天安门广场为什么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三、实验目标
创设情境,调动情感体验,自由表达。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结合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
一、启发学生生活经验,在课件中导入课文
1、 出示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说说这首歌的名称?会唱的一起唱。
2、 简介天安门:建于明代,名“承天门”,重建于清代,改称“天安门”。
3、 天安门广场在我国的什么地方?(不准确就看看课文的第一段)课件帮助理解
4、 为什么去过北京的同学差不多都去过天安门广场呢?
5、 看课件:天安门广场的图片,激起学生去天安门广场参观的兴趣。
教师过渡:你们想去天安门广场参观吗?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可以随着文字免费去了。快快打开书27页,你自己先轻声读读课文,自由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中吧,
二、初步感知课文
1看看谁,漫步后能将天安门广场给你留印象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2提出读文要求:(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生字,注意读准字音.(2)读通句子,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
3检查自学效果
(1) 开火车读词语,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2) 出示长句。
4你用什么词来形容天安门广场?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二、精读细品,读中感悟。
天安门为何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你从那些段落体会到的,请通过默读,在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大声读一读读出你的体会。
1、 出示课件相应指导
(1) 指导品味第一段
a. 对“最宽广、最壮观”两词,引入资料“天安门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中心干道可同时通过120列游行队伍,宽阔的广场可容纳100万人游行集会。”
b. 再读这一段,抓住重点词“最宽广、最壮观”读。
(2) 指导品读二、三段
a. 天安门广场到底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呢?默读课文23自然段,
(a) 划出建筑物的名称(b)找出方位词
b. 四人小组合作用学习文具摆一摆,讨论填写课后第四题。
c. 请学生填写课件,注意准确运用方位词。
小结:这是转换方位的一种,即从一种景物开始逐步承接转换.写一处景物常常运用这种方法.
d。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物中,你最感兴趣,最想去游览的是哪一座?为什么?
相机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
y.招聘导游带领全班去天安门广场参观。(介绍布局和景观。要求说明景物特点)
教师相机展示课件,加深学生对各个景点的印象,理解重点词语。
(过渡)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讲述自己去北京时的事情,引人开国大典。
(3)指导学习第四段
a.师语言渲染:55年前,这庄严的声音宣布了一个民族新生,宣告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到来了。
b.播放课件,一同听听这无比庄严的声音。
c.指名说说,听到这声音你有什么感受?请将这感受读出来。
d.让我们带着这无比的自豪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
小结:有一首诗中有这样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于四时同”,其实,“天安门广场一天中,风光不于四时同”。我们下节课,再去看看它不同时刻的风光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看录像
- 今天我洗碗
- 扫地
- 一个充满情意的日子
- 奶奶找工作
- 未来的海底漫游
- 迷人的乡村清晨
- 做家务
- 学炒青菜
- 升国旗
- 洗澡历险记
- 我忘不了她
- 感冒真难受
- 小狗
- 母爱的力量
- 论裁判文书说理水平的提高
- 论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
- 隐私权的概念
- 我国建立著作权默示许可的正当性及建议
- 论大学生权益及其司法保护
- 论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
- 互联网搜索引擎商的商标侵权行为之界定
- 失依儿童之福利院生活现状思考
- 成文法保护的民事权利体系
- 论我国仲裁程序的诉讼化
- 论新旅游法下网络团购旅游纠纷中消费者损害赔偿的认定
- 《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评析
- 法院审前调解机制的合理设置
- 浅析我国宪法解释的实现
- 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
- 《桥》精品教学设计
- 体验——情感——生命
-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桥》教学设计9
- 《桥》课文简说
- 《桥》教学设计
- 《桥》教学设计3
- 《桥》课文原文
- 实实在在 真真切切──《桥》赏析
- 《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桥》教学建议
-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桥》教案
- 《桥》教学设计2
- 《桥》教学设计1
-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