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马踏飞燕》重点段教学设计
《马踏飞燕》的教学重点是第二段(第二、三自然段)和第三段(第四自然段)。其教学设计如下:
一、指导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1.设置疑难。看图前提出问题:(1)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2)马怎样踏飞燕?(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构思?
2.初步解疑。看图时教给方法:(1)整体观察马的外形特点。按马的身躯、体形、鬃毛、四蹄、头、尾、口的顺序看,使学生认识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能给人以姿态优美、栩栩如生的感觉。(2)重点观察马的腿、蹄的姿势。按马的右前腿、左后腿、右后蹄的顺序看,使学生认识这是一匹右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正在快速奔跑的骏马。
3.口述图意。看图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图意。
二、图文对照,发展思维能力。
1.朗读课文。自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描述与图意相吻合?
2.勾画词语。画出“匀称”“坚韧”“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并结合图文和词典自己理解意思。
3.寻找答案。出示看图前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先让学生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两个疑问句,再将其变换为陈述句,然后用关联词语“为了……”造句。
4.深层理解。提出问题:(1)“构思奇妙”怎样解释?(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构思奇妙”?使学生弄清楚,一是通过马的右前腿和左后腿的动作,充分表现马快速奔跑;二是通过“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的描述,把“快”具体化;三是通过马踏飞燕而“飞燕竟安然无恙”来衬托奔之神奇。
5.展开想象。让一学生带着喜爱和赞扬的感情朗读第三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象这匹马是怎样四蹄离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激发其发出“不愧是一件艺术珍品”的赞叹。
6.归纳段意。
三、实物演示,理解科学原理。
1.解决难题。教学第三段,为帮助学生理解“重心”“支撑点”等词语,可用木制或纸制的小马活动模型,仿照课文的写法作表演。
2.课堂作业。(1)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口头造句,不能与课文原句重复。(2)齐读本段。
四、欣赏图文,提高审美能力。
1.朗读课文。播放第二、三段配乐朗读的课文录音或声形并茂的录像,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欣赏物美、文美。
2.现场讲解。请一名学生登台当讲解员,按第二、三段的描述,向全班同学介绍这一珍贵的艺术品。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时光倒流机
- 童年趣事
- 母女情
- 给爷爷的一封信
- 比赛
- 给张老师的一封信
- 母爱
- 泪水的声音
- 海底部落
- 奋不顾身的身影——郑中华
- 母爱无垠
- 奶奶我想对您说
- 恐龙药丸
- 聆听亲情的声音
- 读后感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问题及对策
- 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尝试
- 保险保障基金制度辨证评价
- 膝关节腔积液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 美国团体重大疾病医疗保险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 农村金融服务抑制的原因与突破策略
- 青岛市儿童服装质量状况分析及对策
- 费用控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性发展
- 医学美容实训规范化整合模式的构建研究
-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 论招投标机制在工程保险中的运用
- 微创持续负压抽吸术清除面部填充剂的效果探讨
- 泛发型皮肤环状肉芽肿一例
- 住房保障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绩效管理中绩效辅导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 联想和想象
- 《鸿门宴》学案
- 《过秦论》学案
- 再别康桥
- 数字杂说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赞美(穆旦)
- 阿Q正传
- 济南的冬天
- 春
- 《归去来兮辞》学案
- 海滨仲夏夜
- 《短文两篇》——《我为何而生》《〈鲁迅诗稿>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
- 海滨仲夏夜
- 中国当代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