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04
《离别的礼物》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课外阅读文章,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任认知规律相吻合,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及主题思想的挖掘,延伸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去,用师生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和思考。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
谈回家的感受→诗“比黎明醒来更早的,是我的心;比心更缠绵的,是思念;比思念更遥远的,是永久的梦幻;比梦幻更温暖的,是那份浓郁的亲情。”,家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因为那儿有我们挚爱的亲人。可是在一个寒冷凄清的夜晚,在瑟瑟渐起的初秋寒风中,有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却即将无家可归,他将欲往何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弗•达尔的短篇小说《离别的礼物》
二、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自觉形成尊敬和关心长辈的社会道德风范
三、检查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戛然而止、一幢、喋喋不休、尴尬、喃喃、半晌
2、问答
这“离别的礼物”究竟是什么礼物?这是谁送给谁的礼物?爸爸为什么要送给爷爷这件礼物呢?(板书相关人物)
四、迅速浏览课文,思考:
1、爸爸为什么要送走爷爷?
随堂点拨:本文除了写到这三个人物以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谁?
在这些人物中,你最喜欢谁?最讨厌谁?为什么?试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明确:彼得:孝顺、懂事、聪明
女人:自私、悭吝、刻薄
爷爷:善良、慈爱、宽厚
爸爸:孝顺、软弱
2、走近人物,探寻“秘诀”。
短短的一篇小说,为什么会让同学们对这些人物留下如此鲜明的印象呢?在文中找到人物的个性化描写,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高潮部分,或以课本剧的形式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五、自主探索
1、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文章在彼得一家三代人的痛哭中戛然而止,留给人深深地思索和无尽的遐想。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仔细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说说他们为什么而哭?
2、从这几个人物的性格来分析,看来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是圆满的,而是充满了无奈。其实生活并不总是无奈,爱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今天就让我们化心动为行动,想象一下这个故事会如何发展?用简短的文字说一说。
六、拓展延伸:齐背《孝道歌》
七、小结:
“父母养育恩,天高又地广;悠悠寸草心,孝敬慰高堂。”希望同学们把孝心落实到行动中去,哪怕是一句温暖的话,是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更希望大家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整个社会充满爱!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祝愿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有个幸福温馨的家。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梅花赞
- 又到开学时
- 唐老鸭找工作
- 宝岛在我心中
- 她使我难忘
- 美
- 奶奶的爱
- 秋菊宜人
- 后恐龙时代游记
- 雨
- 那次,我失算了
- 王子与公主
- 美丽的家乡
- 开卷有益
- 我很丑,但我很正直
- 花钱积德买长寿
- 诠释“称王称霸”
- 细解蒙古军队战斗力
- 农民起义大多名不副实
- 水泥企业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新盈利模式探究
- 当阴柔注入民族血液
-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与管理研究
- 土洋并举的克己复礼
- 越来越紧密的城市
- 才气还须苦力抬
- 天津兴建全球最大克隆工厂
- 好女人不期待
- 乾隆朝驻防汉军官员出旗探析
- “三个月灭中国”讹传始末
- 我国民办高校办学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
-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写作]第五单元自由写作实践
- 《论语》十则
- 晋祠
- 我的信念
- 《胡同文化》教学实录及评点——语文“双促双发”教改实验教例
- 短文两篇
-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阅读]第五单元杜甫律诗五首
- 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
-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写作]第四单元 社会生活评论
- 七年级 上册 第二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
- 蜀道难
- 兵车行
- 《论语》十则
- 将进酒
-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