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雨中登泰山 教案

雨中登泰山 教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雨中登泰山 教案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引导他们树立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凌云壮志。

二、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剪裁疏密有致,叙述旁征博引的写作方法。

三、进行口头训练,发展想象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一、“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二、课文写雨的方法与作用。

三、登攀“十八盘”的精神。

难点:文章中的引文、典故。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请说说看,谁游览过名山?游览过哪些山?(学生答)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哪五岳呢?(学生试答: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长呢?也在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就是其中之一。(学生背诵《望岳》)

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文字不少,但“雨中登泰山”的倒不多。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让我们追寻作者的足迹,沿着他的游踪,领略雨中泰山的神韵,与作者分享雨中登山的收获。

李健吾,山西省运城县人,现代戏剧家、翻译家。解放以后,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编译工作,1982年逝世。

1961年,正当我们国家面对空前的困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重挫折的时刻,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抒发战胜艰难险阻的豪情,鼓吹“登泰山而小天

下”,曾经给读者以强烈的“鞭策”与“鼓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结构。

1.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2.讨论课文的结构:课文由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各写了些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课文由三部分构成。l、2两段为第一部分,写冒雨登泰山的缘由;第3—9段为第二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第10、11两段为第三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感受。文章从“几十年来”“好些次”“都当面错过了”登泰山的机会起笔,粗看似乎离题远了点,仔细一想,错过机会的次数越多,希

望弥补的欲望就越强烈。作家正是用了一个极为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心情;“像是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笔债似的、”欠债哪有不偿还的道理?第2段,机会终于来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一个“偏偏”,急切之情跃然纸上。那雨点“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等”又“渺茫”。“盼到十一点半钟”终于迫不及待“喊了一句:‘走吧!’”这些文字更是极细腻地描述了作者焦虑、渴望以至按捺不住的心情。冒雨在泰山既是理智的选择,也是感情的驱使。两段文字即交待了“冒雨出发”的缘由,也巧妙地为雨中奋力攀登作了铺垫。第三部分以雨天后下山所见之“平

淡”(相对而言)反衬山中雨景之“壮丽”,点明“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确有“独得之乐”。这一切又归结于一个“敢”字。“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才能“独得其乐”,否则,机会又将错过,“债”仍然不能偿还。这样安排,一切顺乎自然,首尾呼应,文气贯通。游记文章大多这样结

构,值得我们仿效。

三、讨论、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答案是《教参》第18页)

2.联系课文第二部分,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本文写景以“移步换景”之法为主.所谓“移步”是指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所谓“换景”则指景

观不同,或观察对象的变换,或是由于距离、角度的变化,同一观察对象,面目姿态也会大不相同。这种以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为线索,描述所见景物的方法,通称“移步换景”。例如,课文中对“岱

宗坊”至“南天门”诸多景点的描述,就是以作者的游踪的线索串联起来的.作者走一路,看一路,依次记述了沿途种种景观.正是运用了“移步换景”之法。又如对“紧十八盘”,既有远处眺望(“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匍在山峡当中”),也有下边仰视(“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更有紧贴其前立于其上的精确描述(石级窄窄的,搁不下半只脚)。多角度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立体的印象,给人以亲目所睹如历其境的感觉。

3.学生阅读课文,划出运用“移步换景”之法的地方并用简洁文字标注出来。

四、布置作业:阅读课文,解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3、5、8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二、讨论课文怎样写“雨”,弄清课文写“雨”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写“雨”的?

课文紧扣一个”雨”字,既有正面明写,又有侧面暗写。“淅淅沥沥”、“越下越大”、“斜风细雨”等等是正面明写。但正面直接写“雨”,难度极大,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作者十分精明,集中笔墨致力于侧面暗写。那“灰蒙蒙”的雨烟雾气,“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那虎山水库七股大水的声威,山上山下大大小小的瀑布,“飘来飘去”的云雾,都是侧面写“雨”。(《教参》认为这些都是正面明写,似可商榷。)那道旁的野花野草,“挨挨挤挤,芋芋莽莽”,岩上古松怪柏,潇洒多姿,奇形怪状的山石也都神态毕现,无不暗扣一个”雨”宇,虽不着痕迹,却明明白白。

2.指名口述山中雨景,顺序可作适当调整甚至重新组合,精采词语要充分运用。

3.课文写“雨”,有什么作用?

①创设特定的意境,借“雨”抒情。

莽莽苍苍的大山。朦朦胧胧的烟雨,创设了一种诗的意境。作者好不容易抓到一个机会,可以一偿宿愿了,“偏偏”遇上这无情的“雨”,一下就是几个小时,“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人的心里”,怎不叫人心焦意躁?但是,这淅淅沥沥的雨”,道是无情却又有情。不是这“雨”,那流泉飞瀑、奇树怪石又怎能分外壮丽妖烧?虽然增加了几多艰难,却让你享受到战而胜之的喜悦,为你提供了仔细观赏七真祠中那些塑像的机会,没有让你受到“淋漓之苦”。至于文中的“水”(其实是“雨”),更是情切切、意绵绵。先是“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后是“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而后又“跟我们跟到南天门”。可以说,课文中无一景不写“雨“,无一景不合情,情景交融,尽在“雨”中。

②设悬念,生波澜,引人人胜。

文章开头借“雨”设置悬念,中间借“雨”生出波澜,结尾借“雨”抒发感慨。文章的一步步推进,起起伏伏都与“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详见《教参》第15页)

三、讨论课文的深层内涵;课文开头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中间写攀登艰难有无必要?结尾部分“敢于”一词能否删去?

课文开头引用古诗文,实际上是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正因为如此,文中写登山之险,“雨”中之难就不是闲笔了。结尾“敢于”一词正是“点睛”之笔。这个“敢于”呼应全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敢于”冒雨攀登,战胜艰难险阻,才能领略无限风光,才能“感到意兴盎然.”

课文中写两位老人雨中登山,一位“穿花一般”,一位虽是小脚.却也”稳稳当当”,既交待作者是在他们的“鞭策”与“鼓励“之下,奋力向上的,也是为了以此“鞭策”、“鼓励”读者.

对课文的深层内涵要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仔细品味,深入领悟。

四、讨论“思考和练习”第四、五两题。(答案见《教参》第19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作者把人生比作登山,试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感想,写一则读书笔记.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美丽的凤凰广场
真好玩
描述古诗《小池》
天门山
老鹰捉小鸡
浇花
快乐的一天
穿黄裙子的白燕
鸡蛋流汗了
快乐暑假
漫画《父与子》——鱼儿的来信
身份证诞生记
一个下雨的清晨
春姑娘
21世纪的朝阳产业
巧用南方CASS5.0制作测绘报告
松花江中下游造床流量分析
新西兰水资源管理与环境政策改革(下)
论水权体系和水市场(下)
古田溪三级大坝老化病害及其治理
澳大利亚调水工程
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吉林省城市供水规划大纲
河道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和水面线的设计计算
完善我国水权制度的若干构想
南方CASS测绘成图软件应用常见问题解答
浅谈天然河道水面线推算要点及改进方法
涡旋混凝低脉动沉淀给水处理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灌浆中特殊地层的灌浆方法
《千年梦圆在今朝》整体阅读感知
《千年梦圆在今朝》随堂练习--提高篇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难点
《千年梦圆在今朝》考点练兵(二)阅读篇
《跨越百年的美丽》重点问题探究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难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考点练兵积累篇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重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随堂练习 巩固篇
《千年梦圆在今朝》重点问题探究
《千年梦圆在今朝》随堂练习--巩固篇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目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考点练兵积累篇答案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目标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