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23
《白杨》教学札记
《白杨》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一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二要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为本课教学树起的“靶子”,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突出以下几点:
一、抓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其“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其象征意义。教学中,应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采用“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三、重训练,以读为本,兼顾听、说、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心惟,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再次应说、写并举。理解白杨的特点,要通过抓关键词句完成。即找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等到理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这段文字后,再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与爱戴,让学生用这两组句式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而可放手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长城
- 读《生命》有感
- 读《奇迹的名字》有感
- 坚持
- 《战鸽快飞》观后感
- 生命
- 打篮球
- 爱的伟大力量
- 读《不言放弃》有感
- 读《披一袭暖爱在肩》有感
- 我们的生活老师李老师
- 读书笔记
- 踢毽子
- 读《和树谈心》有感
- 给母亲的礼物
- 浅谈我国保险经纪人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谈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保险业参与企业年金发展研究
- 寿险公司资产配置问题研究
- 论英国保险法中的最大诚信原则在保险理赔阶段的适用
- 浅论新形势下保险市场行为的监管
- 知识表征的社会认识论意义
- 论寿险公司短期业务综合成本包干政策
- “互联网+中小企业”的发展致思
-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建议
- 论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对保险业、基金业的影响
-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制
- 从博弈论视角谈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
-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学素养培养
- 目标新内涵 发展新理念 行动新举措
- 过万重山漫想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人生的境界
-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 最后一课
-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变形记
- 秋水
- 我的老师
- 我的老师
- 雷雨
- 人是什么
-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 (体现新课程理念 )《话题作文训练》教案
- 我的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