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论语》两章

《论语》两章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09

《论语》两章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用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认识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譬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警策,很有说服力。

三、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1)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2)对两篇对话体议论文谈话的层次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译述大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语录,谁能为大家背诵几条(或几句)?(学生背诵后转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二则中的一则。

板书课题:《季氏将伐颛臾》

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注释①。教师补充: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倡导仁者“爱人”,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复礼”与“正名”,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主张实行礼治,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为宣传其主张,曾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

二、指导预习

1.学生默读课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加黑字并解释几个固定句式。

颛臾(zhuānyú)虎兕(sì)柙(xiá)椟(dú)

“无乃……与”“何以……为”

2.思考:(1)文章中,孔子提出几个问题?孔子抱着怎样的观点?

(2)从本文看,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三、研习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全文)

2.讲读第1段

(1)指名学生口译第1自然段

(2)讲解重点字句:①“无乃尔是过与”这不是你的过错吗?反问句。“无乃……与”是固定句式,表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是)……吧”。“无”、“乃”,即“不”、“是”,“与”是疑问语气助词。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过,动词,归罪之意。与,通“欤”。是,宾语提前的标志。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疑问句式。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第1段写什么内容?

第1段写孔子反对他的弟子讨伐颛臾。

分析:第一句,介绍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伐颛臾。第二句,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把消息告知他们的老师。孔子的谈话提出两点看法: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的过错;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

②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求的过错?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什么?

第一问: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

第二问: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一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一是颛臾乃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

3.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试译第2段,教师订正。

(2)讲解字词难点:“夫子欲之”的“之”,代词,指讨伐颛臾。“持”,扶持;“颠”,倒下。

(3)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孔子第二次谈话中引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喻表明什么观点?

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分析:孔子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文中用虎兕比喻季康子要对颛臾动干戈,龟玉是比喻颛臾将要遭灾。

4.讲读第3段

(1)讲解重点字词句:①“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盖”表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提示语气。无,没有(无所谓)。倾,倾覆。②“既来之,则安之”远方的人已经来归附了,就应当加以安抚,使其能安定居住下来。来、安,都是使动词。③“萧墙”见注。现有成语“祸起萧墙”。

(2)指名学生翻译第3段。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本段写什么内容?

写孔子进一步驳斥冉有,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②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根本的政治主张,从课文中找出原文作答。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③请找出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一个语句。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小结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写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而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本文篇幅短小精悍,冉有为季氏辩解,孔子逐层反驳,谈话极有层次,并引用成语,运用比较,增强了说服力。

四、练习

1.解释下列加黑字: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虎兕出于柙

③龟玉毁于椟中④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③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参考答案:1.①对;②从;③在;④介词,引出对象,不译。2.略)

五、板书

季氏将伐颛臾

一、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三、孔子驳斥冉有,提出观点

政治主张: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荷蓧丈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季氏将伐颛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今天我们来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的文章。

板书课题:《荷蓧丈人》

二、指导预习

1.默读课文,细看注解,基本读懂课文。

2.在课本上补写出第一段省略的成分。

3.课文共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4.本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三、研习新课

1.指名学生试译第1段

(1)解难:①“子路从而后”子路跟着孔子出行,落在孔子后面。从,跟随,“从”后面省略了“孔子”;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后之意。②“以杖荷蓧”以,介词,用;荷(hè),肩负;蓧(diào),除草的农具。③“四体”,四肢。④“食(sì)之”,请他吃饭。食,“请……吃”。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荷蓧丈人是怎样一个人?

荷蓧丈人是一个隐者。隐者,一般属于道家学派。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主张避世,主张“小国寡民”。在他们看来,孔子到处奔波,试图整治天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②子路对荷蓧丈人的态度如何?

子路见此人出语不凡,于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子路拱而立”)

③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④孔子为什么要命令子路再回去见荷蓧丈人?

孔子深知道家学者们的主张。命令子路“反见之”,是想告之以君臣之义。

2.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翻译第2段

(2)讲解重点字词:①“洁”,形容词用作使动词。②“大伦”,指君臣之义。

(3)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请同学们在第2段中找出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

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是: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歧义辨释:

第2段就课文看,是写子路回来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议论。另一说法:“子路”下有“反子”二字,即“子路反,子曰”,这一段议论似乎应该是孔子的话。此说是有道理的。

3.归结全文

课文分两部分,即两段。第1段以叙为主,叙述子路遇到荷蓧丈人的情况。第2段是子路对“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的一番议论。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四、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2.在下列括号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明日,子路行,以(之)告(孔子)。

(2)(孔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丈人)行矣。

3.笔译第2段。

五、板书

荷蓧丈人

一、子路遇荷蓧丈人(叙述)

荷蓧丈人:隐者清静无为隐居避世

子路:恭恭敬敬(态度)

孔子:欲告之君臣之义

二、子路的一番议论(君臣大义)

孔子的主张:不仕无义反对消极遁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们班得了第一
第一次打工
爱哭鼻子的“常弟弟”
天下第一香——兰花
我的自画像
这就是我
哈,我这个人
生日晚会中的排行榜
执着追求
与书的不解之缘
火车上智斗窃贼
我的自画像
妈妈生病了
我的表弟
幸福的笑
公立医院科室全成本核算研究
从税收筹划到税务管理的转型
创意书店经营模式现状及未来发展探讨
黑龙江省特色经济信息化发展新方向
旧住区节能适老一体化改造的问题及建议
电子工艺“产学研”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我国房地产风险溢出路径研究
关于建立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控制机制的思考
ARIMA模型在区域人口预测的应用分析
谈宏观调控下小微企业成本控制
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问题浅析
依法治国背景下检察机关财务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探讨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创建
我国假币犯罪的趋势及防范对策研究
绵阳市农村综改试验试点示范区运行现状与对策
“初中语文实用能力培养”实验总结_语文论文
明确目标,灵活操作_语文论文
“听”、“说”教学的现代性_语文论文
最重要的是单元教材科学化_语文论文
“发现交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语文论文
“引导——发现”教学策略的认识与实践_语文论文
“受之饥”释_语文论文
“整体--部分--整体”教学谈_语文论文
“学法指导”之我见_语文论文
“文眼导读法”教学改革阶段性实验报告_语文论文
“新高考”语文应试对策_语文论文
“引入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_语文论文
“利用录音批改作文”的具体作法与理性思考_语文论文
“学院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_语文论文
“暖”与“寒”真义真情何在?_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