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07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

教学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特别是词)的鉴赏能力。

学习用朱光潜先生总结的写词读词的规律进行迁移来评赏课外

的词作。

教学设想: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学生研读课文,结合有关的资料,进行课堂讨论,

并提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希望通过课堂解决的一些

问题。

第二课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具体问题。并进行知识迁

移。

教学难点:如何在学生对词的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深入浅出地尝试课

外词作的鉴赏。

教学重点:诗词鉴赏的切入点的选择,及鉴赏的方法。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通过对上一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归纳,导入本课重点。

归纳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为四大类:

1.想对词这种文学样式有更多的更全面的了解。

例如有关诗词的格律、怎样写词等。

2.想了解诗词鉴赏有什么诀窍。

代表性的是:短短的一首词,作者为什么从中说出那么多独到的见解。

3.比较功利、实在的要求。

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加强高考中古典诗词鉴赏题的答题能力。

4.最具有“反叛”意识的问题:

作者对白辛的词的评价是否太过于主观,有令人难以信服的地方。

对上述四类问题,第一类问题,不是一节课能解决的,在课前以资料的形式(从网上下载的一篇《宋词入门》、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节选)提供给学生,作为有兴趣的同学提高之用。第二类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在课外延伸,能力迁移部分考虑第三类同学的要求,给第四类同学提供发表自己意见的舞台。

二、课文分析、提炼。

引导同学思考归纳朱光潜先生在文中给出的写词评词的诀窍。

启发性提问:

1.朱光潜选择什么作为评价四首词的切入点?

2.选择典型情节、运用语言的精炼、情和景的交融,是三个切入点吗?彼此的关系如何?

3.景和情在文中还有别的表述方法吗?

4.意象、意境怎么理解?

进一步挖掘。

在引导中概括出下列三条规律:

1.典型的景是应该能够代表或暗示许多东西的。

2.典型的情不能一味写景,必须参进一点人情调。

3.要会知人论世。

以上内容由同学回答归纳形成。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总结。

三、用上述的方法,来分析朱先生是怎么评白辛的四首次的。你有什么自

己的看法。

同学讨论后发表意见:

1.朱先生是怎样运用上述方法来评价的?

2.用这些方法,你对这些词有没有自己的看法。

3.哪些地方你不同意朱先生的看法,为什么?

四、课外延伸,能力迁移。

以苏轼的一首《卜算子·缺月挂梳桐》为例,来运用学到的方法,解读作品。

1播放作者简介。

2播放作品朗读。

4.以高考模拟题的形式要求学生选择对该词解说不正确的项,并运用所学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六、以行将失传的宋词吟诵,作为本课的结束,兼谈朱先生在文末提到的

词的音乐性。(略)

附板书:见课件

附模拟题:

1.选出解说不正确的项

A.缺月即没有月亮的夜晚,漏断指深夜,用夜黑来

衬托心境的寂寞、消沉。

B.上阕说在院中夜深人静,月挂疏桐之时,彷佛有个

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

C.下阕承接上文而专写孤鸿,说它惊恐不安,心怀幽

恨,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

D.“惊起却回头”写出了作者谪居黄州时对故土的思

念,与屈原《涉江》中“登鄂渚而反顾兮”有异曲

同工之妙。

E.“拣尽”句是作者谪居期间那种寂寞、痛苦,但又

傲岸不屈的心理的反映

2.选出解说不正确的项

A.缺月、疏桐、断漏、幽人、孤鸿、寒枝、寂寞点明了

词的基调。

B.本词上阕写景,下阕抒发作者寂寞、痛苦的心情,景

与情融为一体,体现了苏轼作为豪放派词人的特点。

C.全词以精炼的笔墨,生动地描绘了孤鸿的形象——它

幽独冷落,而高洁自觉;不被理解,却绝不随俗浮沉。

“谁见”句写出了作者寻找这样的人而不得的孤寂。

D.词中孤鸿与幽人的形象相互映发,亦鸿亦人。浑化无

迹,境界极为高妙。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教学思路(说课)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作为一篇文学评论,作者以“选择典型的情节来表现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作为评词的切入点,结合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旁征博引、举重若轻,自然成文。对于没有古诗词知识积累的中学生而言,要通过短短的一节课,对课文进行较深层次的挖掘是不现实的。为了让学生不至于蜻蜓点水式的对文章浅尝辄止,我在处理教材教法上分两步走。

首先,鼓励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提出研读课文的要求。专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钻研教材,通过自己的阅读发现问题,通过小组的讨论来形成一些看法。我给学生提出了如下要求。在认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1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希望通过课堂解决的问题2.提出希望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给老师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从搜集来的反馈意见看来,学生对词的兴趣超出我的想象,大家对诗词的学习抱有极大的热情,针对这中现象,我不失时机地从网上下载有关宋词的一些入门级的文章,如《宋词入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节选)以及唐宋词鉴赏上有关课文涉及到的作品的评析,以期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古典诗词的常识性的知识。便于在课堂教学时能挖掘得更深入些。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并适时地照顾大多数同学的要求。从归纳朱先生对词的特点的分析,以及评词的方法入手。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诗词评论的技巧。并通过引入课外的作品进行能力的迁移,以高考模拟题的形式,对作品进行筛选错误信息的训练,既降低了课外作品的阅读的难度,同时也训练了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类题目的答题能力,一举两得。

整堂课分四个部分:

一,从学生的提问导入课文。

二,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侧重对方法的概括、归纳。

三,用归纳的方法、诀窍,来印证朱先生的评论,以及自己对四首词的看法。

四,课外延伸,学以致用,进行高考模拟的实战训练。

为了增加课堂的密度和知识容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课件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并通过多媒体的音像效果营造诗词朗诵的气氛。

多媒体课件,见附件。

教师简介

程凡,男,祖籍江苏南京,1965年10月出生于浙江湖州。1984年就学于浙江师范大学。1988年8月就职于浙江省长兴中学。自此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长期在第一线担任重点中学高中重点班级的班主任兼语文学科教师。1993年起担任长兴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后担任长兴县中语会秘书长。并被推举为长兴县语文学科学科带头人。1996年成为浙江师范大学首批骨干教师培训班成员,并完成研究生主干课程的学习,于1998年7月顺利结业。1998年加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并率先在宁波市区教学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尝试,效果良好。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白雪公主的故事
老鼠兄弟的故事
给王虹同学的一封信3
一张明信片的故事
我的小伙伴10
灰姑娘的故事
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后传
铅笔、橡皮、转笔刀的故事
小伙伴
一只猪的故事
我的小伙伴2
我的小伙伴9
眼睛与眉毛的故事
自由写作实践
从《乌塔》想到……
支票的托收手续
简述英国要求中小学教师获硕士学位
粒子滤波在GPS 动态滤波中的应用摘要
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品牌
浅析三本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数学课堂闪光
废旧材料电石灰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新疆生物质能源工程“破茧待出”
房屋出售一年有余 卖方无权要求返还
谈完善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细节
投产博苏化学新异氰酸酯工厂
供应链融资风险分析模型的构建策略分析
反收购模式的差异和趋同比较分析
谈儒家伦理道德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
机电一体化粉体精密计量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
《胖乎乎的小手》趣闻故事 席间怀橘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二)
《两件宝》
《棉鞋里的阳光》仿写作文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一)
《棉鞋里的阳光》重点问题探究
《棉鞋里的阳光》随堂练习 提高篇
《棉鞋里的阳光》重点字词梳理
《棉鞋里的阳光》作者简介
《棉鞋里的阳光》随堂练习 巩固篇
《棉鞋里的阳光》重难点分析
《棉鞋里的阳光》整体阅读感知
《棉鞋里的阳光》老师语录
《棉鞋里的阳光》读后感
《棉鞋里的阳光》重点字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