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04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206页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诵这首诗。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他是谁
- 自我介绍
- 布布叽叽历险记(六)
- 雪
- 自我介绍
- 奥运畅想
- 童年趣事
- 元旦日记
- 自我介绍
- 童年趣事
- 自我介绍
- 抓阄
- 自我介绍
- 第一次背上书包
- 自我
- 浅探初中小说阅读的有效指导策略
- 生活实践和小学数学教学结合的重要作用和策略
-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初中历史教学
- 定向运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 浅探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 “微作文”之探微
- 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在中职政治教学中的培养对策
- 运用联觉提升学生的音乐感悟的尝试
-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中“预习”的思考
- 浅谈课堂教学中有效课堂与和谐课堂的构建
-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尽情翱翔
- 浅析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 如忍不了孤独,就别碰写作
- 探究小学课堂先学后教的实践应用
- 学前班班主任要体现“五心”
- 阿Q正传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林黛玉进贾府
-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 简明·连贯·得体
- 《三只白鹤》说课小议
- 《捞铁牛》教学实录与评析
- 语言的演变
- 群英会蒋干中计
- 《长城》说课指导
-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与评析
- 《五彩池》教学实录与评析
- 句式的仿造
- 《莺》教案
- 《伟大的友谊》教学实录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