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15
生命,生命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培养学生当众发表意见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畅谈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内涵,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揣摩词语的表现力
2.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展示文字(背景音乐《命运》响):不论你处在怎样一个多变的世界,经历怎样的人生,生命中还是有一些极其可贵的珍宝,需要我们终身护守、珍惜,不容它轻易失去。——杏林子[台湾]《自己创造美丽人生》
2.同学们,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在别人看来,她是个很不幸的人,她不能像常人那样生活走动,她的很多时光是坐在轮椅上度过的,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他自己却声称“活得十分富有”,为什么呢?因为她拥有一个丰繁博大的精神天地,而构成这个天地的,是她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她并未因为身体的残疾而放弃生命,相反的,是对生命更强烈的呼唤。她曾经在一篇文中写道“不论你处在怎样一个多变的世界,经历怎样的人生,生命中还是有一些极其可贵的珍宝,需要我们终身护守、珍惜,不容它轻易失去。”她就是杏林子。她的文章《生命,生命》就表现了她对生命的态度。
3.出示文题、学习目标:
文题:生命,生命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当众发表意见的能力
3)德育目标:联系生活实际,畅谈对生命的感悟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录音(或泛读、指读)
2.指读书下注释。
三.研读、赏析
1.导读:下面我们就对文章的一些精彩内容进行研读,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加以更深的理解。
2.自读、讨论:
1)本文共写了几个事例?作者从中分别感悟出什么?
2)作者对生命有着怎样的理解?
3)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事例,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4)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3.归纳总结:
1)三个事例(见表格)
表达方式序号记叙(事例)议论(感悟)
事例一飞蛾求生那翅膀在我手中挣扎的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事例二瓜子抗争那一股足以惊天憾地的生命力,却令我有种肃然起敬的感动
事例三聆听心跳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随文评点“对自己负责”的含义。)
2)三点
思考一: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思考二: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思考三: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3)略
4)略(可讨论自己所熟知的名人名言)
四.总结全文:
一节课结束了,但我们的生命依然漫长,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冰心老人的一句话,她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总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五.拓展训练:
1.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2.自找有关研读生命的文章,更深层次上理解生命的意义。并写出体会文章。
板书设计:生命,生命
杏林子
飞蛾求生应当珍爱生命
瓜子抗争让人生更有意义
聆听心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购新车
- 快乐的节日
- 一种水果——西瓜
- 我最喜欢的玩具
- 啄木鸟
- 街板
- 这件事启发了我
- 流浪的小猫
- 我的同桌
- 植树
- 一个矿泉水瓶
- 《吃蓟的驴》读后感
- 成绩发表之后
- 一种水果——香蕉
- 住宅小区景观水水体保护
- 高层建筑消防给水减压阀分区设置运用问题的探讨
- 浅谈建筑给排水管材的应用特点
- 给排水CAD计算绘图一体化
- 国家大剧院遭遇绿化难题 多方考证采用新排水系统
- 某市多层住宅屋顶水箱二次污染研究及对策
- 几种管道的性能区别
- 阀门的选用
- 住宅给排水管道噪声污染的防治办法的探讨与研究
- 管材的有关实用知识
- 浅谈无负压供水设备在现代居住小区中的推广与应用
-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 防火阀,排烟阀如何选择
- 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监理要点
- 给排水设计的一点数据归结
- 《司马光》教学设计7
- 《风娃娃》教学设计
- 《画》教学设计五
- 《司马光》教学设计5
- 《司马光》教学设计2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
- 《司马光》教学设计4
- 《平平搭积木》教学设计
- 《司马光》教学设计6
-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1
- 《司马光》教学设计3
- 《影子》教学设计
- 《司马光》教学设计5
- 《司马光》教学设计1
- 《司马光》教学设计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