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要重视「轻声」教学_语文论文
“动弹”的“弹”应该读dàn,还是tán?两位语文教师看着一张试卷上所给的这两个读音,都拿不定主意。还有各地的试卷上和各种练习册的“看拼音,写汉字”的项目中,常出现guījǔ、mócèng这些题目。这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普通话语音教学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轻声教学很不重视。“动弹”的“弹”读tan,“规矩”的“矩”和“磨蹭”的“蹭”都应该读轻声。而这些,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都不是很清楚。
有一张小学毕业试卷的“看拼音,写汉字”中有“bàochóu”一题,许多学生没按出卷者的意图写了“报仇”,究竟算不算对?批卷老师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才知道“bàochóu”的汉字本该写作“报仇”;而“报酬”,拼音则应写作“bàochou”。其实,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参考书》的《说明》中就已经说明了,可是还出现“bàochóu”这样要求学生写出“报酬”的题目。可见忽视轻声教学的严重程度。语文教师常说,学习普通话最难的是区别平舌音(声母z、c、s的)字和翘舌音(声母zh、ch、sh的)字、前鼻韵母in、en的字和后鼻韵母ing、eng的字,因为一些方言中根本就没有翘舌音和后鼻韵母(或虽有,但与普通话不一致)。我觉得一个字是读平舌音还是翘舌音,前鼻韵母还是后鼻韵母,是有规律的(当然也有例外的字)。可是普通话里一批口语中常用的双音节词的第二个音节读轻声,却没有什么规律,《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又“未能全面彻底解决轻声词的问题”(注),所以要掌握这一批轻声词是不容易的。
有的教师认为,一个音节不读轻声无所谓。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因为:第一,有一些词或词组靠轻声音节与非轻声音节区别意义和词性。例如:地道(dao),是真正的、纯粹、实在、够标准的意思,是形容词;而地道(dào),则是在地上挖成的交通坑道的意思,是名词。再如“大方”、“是非”、“兄弟”中的第二个音节读不读轻声,意思就不同。第二,小学生唱读,原因·之·一是低年级教师忽视了轻声教学。不少学生朗读起来,很少有轻声,特别是把助词“的、地、得、着、了、吧、吗、呢、氨一律误读为第一声。有一位一年级语文老师给她在幼儿班的孩子讲故事,说到“妈妈”,总是māmǎ她以为这样好听,其实旁人听起来觉得很别扭。要根治学生唱读的毛病,必须从一年级抓起,办法·之·一就是重视轻声教学。否则,如果到中、高年级再来纠正,就会劳而无功。近十年,我校先后三个班的学生都是由我从四年级教到他们毕业。“漂亮”这个词,学生一律误读为piàoliàng,直到小学毕业,他们中的有些人都没有纠正过来。可见“轻声”教学实在轻视不得。一个双音节词是不是轻声词,不能想当然。方言中的许多轻声词在普通话里都不读轻声。例如:江淮方言江都话、吴方言常州话中的“现在”的“在”读轻声,而普通话中则不读轻声。因此,一个双音节词是不是轻声词,应该经常查一查《现代汉语词典》
注:见徐世荣先生的《〈审音表〉剖析》一文,《语文建设》1995年第11期第8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回首上甘岭
- 家乡的杜鹃
- 鲁滨逊,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 我爱春天
- 看日出
- 亲情的思念
- 家乡的农家乐
- 校园,我把你追寻
- 我爱家乡的小草
- 笑在舞蹈
- 农家小园
-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 四季的美
- 小涑河的悲歌
- 家乡的小山村
- 王肃的礼记学及其后世影响
- 中国传统词学视野中的“明词”之论
- 悬索桥静风扭转发散的影响因素研究
- 石鼓书院: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
- 关注“孤岛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
- 借助校本研修打造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非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策略
- 教师家访十忌
- 数学学习流程中培养学生整理能力的五个切入点
- 学科德育的喜与忧
- 山地风速地形修正系数沿山坡的详细插值分布
- 吸纳:大众文化语境中小学生经典阅读的理性回应
- 微信公共领域里的失范行为及其法治规范建设
- 安·兰德:客观主义还是存在主义
- 理雅各英译《易经》及其易学思想述评
-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 《走近李清照》课堂实录及评析
- 《无题》(相见时难)课堂实录[本站论坛原创]
- 《阿房宫赋》第二课时实录(来自论坛)
- 学生上《种树郭橐驼传》的具体情况
- 《竹影》教案
- 一堂阅读课:灰姑娘
- 《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教案
- 《虎丘记》课堂实录
- 在美国教《荔枝蜜》
- 《我若为王》教学思路
- 《促织》课堂实录
- 《小石潭记》创新设计及相关讨论
-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 《琵琶行》这样上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