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7
《荷塘月色》意境创造新探_语文论文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传统名篇,历来被各类学校的教材所选用。其中超凡脱俗的景物描绘和意味隽永的意境令人百读不厌。大凡教学参考书和分析评论的文章,总围绕着文章寓情于景的特点,对文中语言技巧、修辞手段及抒情方式作详细精深的分析,而文中一些简单实用的技巧却被忽略了。
读过此文的人都明白,这篇文章写的是盛夏时节,但文中创造的意境却没有一点暑气。全文格调素淡朦胧,宁静和谐,那暗中浸透出的凉爽,仿佛写的不是盛夏酷暑,而是悦目宜人的初秋。这样的意境,仅凭语言的优美,修辞的娴熟和抒情技巧就能创造完成吗?且不说炎炎盛夏各种事物的特点,就以文中的事物作一些分析,也不难看出仅靠那些手段是不够的。
“乘凉”是为了消暑;“荷叶”“荷花”在盛夏时才卓有丰姿;“蝉鸣”和“蛙声”在酷暑里才叫得最响。作者如果不加处理,只根据直觉顺序记录,那么,“我”带上家门,转身向荷塘走之时,首先被知觉感知的应是烦躁的蝉鸣和喧闹的蛙声,更不用说沿途袭人的热浪和“我”的生理感受,然后才能看到荷塘、荷叶、荷花和荷塘周围的月色。如果这样叙述,尽管还运用上述各种艺术手段,但文中那特有的意境显然失去了。因为先入为主的蝉噪、蛙鼓吵破了宁静的氛围,搅乱了和谐的韵律,冲跑了素淡朦胧的情调。
那么,为了意境,何不删去“蝉鸣”和“蛙声”,那不是更能突出幽雅宁静的环境吗?也不行。因为“蝉鸣”“蛙声”不仅是盛夏的典型特征,而且经过作者的点缀,有以声衬静的特殊效果,是表达情感的桥梁。
“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陆机《文赋》)作者深谙此道。他创造意境却不见雕琢的痕迹,剪辑调整材料天衣无缝,这主要得力于以下技巧。
首先,在材料的选择上有“收视反听”(陆机《文赋》)之功。对严重影响意境的材料果断舍去,如:去荷塘途中的袭人热浪和对天热的生理感觉与心理感受。
其次,在材料顺序安排上有“耽思傍讯”(陆机《文赋》)之妙。作者将不能省略而又有碍于意境的材料调整到不显眼的位置,而且“物”尽其用,借以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如:蝉噪和蛙鼓是烦人的,尤其在情绪不佳时,但作者把它们调至欣赏完“荷塘月色”之后,不仅不见其烦人,而且创造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梁·王藉《入若耶溪》)的佳境。同时,用“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抒发感慨,自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淡淡的哀愁。
第三是“丰约之裁”“因宜适度”,对“乘凉”“蝉鸣”和“蛙声”惜墨如金,点到即止,而对“荷叶”、“荷花”、“月光”、“月影”则浓墨重彩地渲染,突出意境的氛围,展现出令人陶醉的优美的画卷,感染着读者,引人入胜。
这几个创造意境不可缺少的技巧,由于参考书和评析文章没有涉及,以致大多教师忙于高深艺术特色的研究,忽略了简单实用的技巧的介绍。
名家名著艺术特色的分析,作为欣赏向学生作介绍很有必要,但仅靠分析深刻就想把它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显然不够。相反,这样的分析越深就越玄乎,学生越是望而生畏。其结果是教师累、学生怕,收效甚微。而简单实用的技巧,教师一点,学生就通,很快就能转化为学生写作的重要武器。所以,我认为:材料的取舍,材料次序调整的方法和详略处理的目的应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切实牢固地掌握;那些高深的艺术技巧应作为教学难点,从欣赏的角度向学生讲清楚。这样,学生就能在我欣赏名作的同时,轻松愉快地学到写作的基本方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微笑
- 网络·新时代
- 四季歌
- 多希望我能有对翅膀
- 澳洲之旅
- 找春天
- 生命的价值
- 暗藏玄机的毛衣
- 时间是什么
- 今天我当家
- 假如我自己安排生日
- 春天来了
- 变化莫测
- 难忘的一件事
- 理发风波
- 民事独任制的扩张论文
- 浅议夫妻财产制度实践问题研究论文
- 当前政府完善依法行政论文
- 2000字宪法论文TRIPS-plus
- 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防范论文
- 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的法律性质论文
- 英国济贫法演变史论文
- 宪法学毕业论文公民基本权利
- 浅论工作权论文
- 继承公证的风险和防范论文
- 植物新品种的国际法与各国实践论文
- 宪法的词义探源论文
- 基层法院信访工作情况的调查论文
- 浅论土地抵押权论文
- 我国行政强制制度论文
- 亲爱的爸爸妈妈
- 大雁归来
- 《三峡》教案
- 你一定会听见的
- 大道之行也
- 大雁归来
- 《天上的街市》教学方案
- 《空城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再访不朽者——《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方案
- 《空城计》教学实录
- 旅鼠之谜
- 《宽容》序言教案
- 故都的秋(赛课教案)
- 生物入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