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文言文的复习与应考_语文论文

文言文的复习与应考_语文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文言文的复习与应考_语文论文

 

一、树立历史的观念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强调要树立历史的观念,一方面是说要注意古今的区别,另一面是说要注意古今的联系。看不到差异,就会“以今例古”,弄出错误;看不到联系,就会割断历史,失去许多“解文”的依据。此外,读文言文还会遇到古人的观念问题,缺乏历史的眼光,也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评价。

看不到差异,可能会把文言文的“词形”弄错。比如,1991年的文言试题中有一句说:“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用“现代”的眼光看,“衣服饮食”是两个词,可在古代是四个词:衣,指穿的;服,指器物,指用的;饮,指喝的;食,指吃的。词形看错了,对语意的理解自然不可能准确。1995年的试题中有这样一句:“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妻子”、“以为”,现在都是一个词,而在这段话中都是短语:“妻子”就是“妻和子”,“以为”就是“以之为”。“富贵”一词也需注意,在这里并不是“富和贵”、“又富又贵”的意思,它是一个偏义复词,意在“富”而不取“贵”,因为“独擅其利”并不能提高地位,而只能使生活变得阔绰。1989年的试题中有一句是:“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这里的“足以”、“霸王”,用现代的眼光看自然都是一个词,可实际上各是两个词,“足以”是“足/以之”的省略,“霸王”是动词,是“称王称霸”的意思,看成一个词还是看成两个词,意思相差很远。还有通假字。缺乏历史观念,没有“通假”意识,就感觉不到,发现不了,自然也就不会去想,去查,包括语文教材的注解上都有这样的错误。比如,“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苏武》),教材注“前”为“以前”,句解为“以前因投降匈奴和死去的……”这连语法都不通。其实,“前”是“翦”的通假字,是“除去”的意思。这就是以今例古的错误。1996年的试题中也出现了通假字:“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这里的“缪”就是“谬”的通假字,意为“假意地”。看不出这个通假字,对文意的理解就会“隔一层”;如果以此为测试点,那就更容易失分。

看不到古今差异,也会直接把词义弄错,特别是古今同形词。1991年“三南”的试题中有一句:“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这里的“或”易误为“或、然”之“或”,“连”易误为“连接”之“连”,而“稍”更易误为“稍稍、稍微”之“稍”。这是读文言文最易陷入的误区。除了知识的问题之外,“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辞海》的编者们该是很博学的了,但也难免犯这样的错误。比如“睡”这个词,《辞海》举《史记·商君列传》中“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一句为例,解释为“睡觉”。这也是一个以今例古的例子。说“睡觉”,在秦汉时一般用“寝”;“睡”则是“打瞌睡”的意思。

缺乏历史观念,对文中有特殊意味的地方就可能视而不见,或者理解错误。典型的例子有《鸿门宴》中对坐次的记述。没有历史观念的人可能一带而过,甚至会怪讶司马迁太罗唆。但以历史的眼光看,这些记述决不是多余的,而是具体地表现出项羽的骄横和政治上的幼稚,也可以看出刘邦的隐忍之功。1992年的文言试题中说陈寿“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这一句话,如果不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看,恐怕就不大好理解。1994年讲何子平的孝道,1995年讲郑善果之母的训子之道,都涉及到古人的观念问题,都需要一点“历史的眼光”。

古今词义有很大差异,忽略这一点就会犯错误;但现代汉语毕竟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不善于利用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也是愚蠢的。古汉语一个单音词的几种意义,往往分别包含在由它组成的现代汉语的几个双音词中。如“书——书信、书写、书籍”,“疏——稀疏、疏远、疏通、奏疏、注疏”,等等。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联系来推断文言词义。比如《桃花源记》中有一句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要解释其中的“规”字,就可以先联想含“规”的词语:规矩、规则、规劝、规划……然后分别“代入”“规”的位置,“规划”一词可以讲通,这就是正解。另外,有不少文言词义保留在成语之中,而成语又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一种古今联系,也可以而且应该利用。如“负”字,它的一些意义可见于下列成语:负(以背载物)荆请罪、负(倚、恃)隅顽抗、忘恩负(背弃、违背)义、素负(享有)盛名、负(亏欠)债累累,等等。用已经掌握的成语与文中的词语相比照,可以更快地找到解词的根据。我们试用这种方法来解1995年高考的第12题。这个题共考查4个实词。“A、若行事不允,或妄chēn@①怒。允:公平。”现代汉语中有“允当、公允、平允”诸词,都可分别“代入”,可见把“允”讲成“公平”是可以的。“B、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现在常用的有“恪守、恪遵”,都是偏正结构的合成词,可以提供一点解“恪”的根据;如果知道“恪慎”一词,那就更好,可以断定把“恪”解为“谨慎而恭敬”是可以的。“C、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副:符合。”如果想到“名副其实、名不副实”这两个成语,肯定有助于判断“副:符合”是正确的。“D、岂汝身致之邪?致:导致。”含有“致”的双音词很多,如“精致、景致、引致、招致”等。名词、形容词显然无法“代入”;就动词看,代入“导致”一词也是不通的。“导致”是“引起”的意思,而且一般指引起坏的结果。代入“招致”、“致使”等动词也不通。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致”在此处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大概没有保留下来。实际上“致”在这里应该解做“求得”、“得到”。四个词有三个可以利用古今词义的联系进行思考,说明这种联系的普遍性。

“历史观念”作为一种观念,它的形成需要以知识为基础,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体会、强化。这是复习、应考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二、掌握系统的知识

1.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这主要是指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单用)和古今都用但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前者如“恪”,后者如“致”。数量以多少为宜?人教社版高中语文教材列出360个,似乎还少了一点,笔者以为不能少于500个。当然,这个词目的确定是很费斟酌的。可以参考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饶杰腾主编、北京师院出版的《中学文言常用词词典》。

2.了解文言实词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单音性——单音词占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近义性——在现代汉语中有些不太区分的概念,古汉语中可能区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关于“马”的名词也在20个以上;活用性——可以按照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做其他词类,名词可用做副词、动词,动词、形容词又可用做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了解这些特点,认识这些规律,是读懂文言文的重要条件。

3.了解常用虚词的用法。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四篇知识短文专讲文言虚词,共列32个,这是应掌握的。虚词数量相对要少,但用法复杂,一要分清各自的特点和细微区别,二要记住其本意义和主要用法,三要清理虚词的类别和各自的系统。

4.掌握常见的习惯说法。习惯说法是相对稳定语句格式,掌握这些格式对阅读文言文是很必要的,如“不亦……乎”,“若(奈、如)……何”,“何……之有”,“唯……是……”,“何(奚)……为”,“以……为……”,“何……之……”,等。还有常用的短语,如:不啻,无虑,得无,而已,尔来,非徒,且夫,是故,是以,何其,有间,无乃,岂特,殊不,庶几,有以,无庸,自非,等等。这要靠平时积累,也要靠复习时加以系统总结。

5.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主要是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还有各种复句,特别是假设句、选择句、因果句等,所用关联词语复杂,和现代汉语差别又大,要着重复习。单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就有几十个之多,如“如、若、苟、使、即、第、令、假、以、借、其、竟、诚、果、向”等;这些单音词又常常组成双音结构:如若,若使,假令,借令,设使,如其,向令,竟使,等等。尽管有如此众多的关联词语。古人还是常常用“意合法”,这就使得复句关系更为复杂。文言文读不懂,或理解有误,常常跟把复句关系弄错有关,而高考中从复句关系的角度设题就成了“热点”之一。

6.掌握断句、标点和语译的原则和方法。断句的基础是理解,同时也有一些可资凭借的语言标志,如发语词,句末语助词,常见的关联词,习惯句式,排比句,对偶句,等等。能够断句,然后可以标点。这又与标点符号的用法有关。语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标准就是“信、达、雅”三个字。在具体做法上要注意:专用词语留而不译,省略成分适需而补,古今不同换成现代,冗余成分可以删除。近些年高考中文言文都用选择题,翻译能力似乎不重要了。其实不然。因为达到“语译”才可算是达到真正的理解;高考题语译正误的判断,也是从另一角度对语译水平的考查。所以,在复习中做一点语译的练习还是必要的。

7.掌握主要的文言修辞手段。文言修辞,与现代汉语有不同之处,要特别留意。如:比喻,特别是不用比喻词的“名词句”,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鼎铛玉石”、“米珠薪桂”之类;借代,像“奉洒扫”、“承袭茅土”、“觞豆之费”之类;互文,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类;合叙,即“并提”,像“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之类;委婉,像“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三年,将拜君赐”之类。

8.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这一项内容非常驳杂,既不能漫无边际地去“捞”,又不可把视野搞得太窄。依据教材和读一般浅易文言文的需要,应该注意如下的一些内容:历法时节,历史地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运动场上的他
我学会了刺绣
画好每一朵花
河边漫步
我的妹妹
远远的,一个童话
在雨夜打伞的星星
我活着,我快乐
沙漏,漏掉了童年,积成了童心
难忘中秋
襄儿
珍爱生命
小镇的狐狸
堂弟,一个小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浅谈分镜头脚本在故事漫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研究
论师范生职业情感的培养
浅析《中国好声音》对现代音乐文化的影响
民办高校的党建问题及其对策
冰雪雕塑景观设计现状与发展研究
构建高校审美教育的新格局
关于医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量分析
宗教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研究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
教师心理健康与休闲治疗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小语第九册读写训练重点提要(三)_语文论文
《百合花》不该从语文教材中删去_语文论文
魏书生与苏霍姆林斯基作文命题思想之比较_语文论文
依据教材实际设计不同教法_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愉快教学”方法探微_语文论文
紧扣课堂环节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狐狸与乌鸦》教学一得_语文论文
中日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比较_语文论文
以字词为基础,以句子为关键_语文论文
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大趋势_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语言风格浅说_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教改带来的反思_语文论文
谈谈朗读与语文教学_语文论文
情境作文教学与想象能力的培养_语文论文
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_语文论文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_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