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2-22
上枢密韩太尉书
1、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
2、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气”、“势”。
[教学重点]
1、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
2、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背诵课文第1、2段。
[教学时数]1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都非常熟悉大文学家苏轼,他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中秋之夜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美好的心愿。苏轼、苏辙,还有他们的父亲苏洵,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堪称文坛佳话。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辙19岁时写下的一篇佳作——《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解题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映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苏辙传》)有《栾城集》传世。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等障碍。
汩没恣观宫阙仓廪苑囿翰林恃惮嵩(山)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1段主要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明确“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来佐证。
第2段写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说自己去乡远游,饱览了名山大川、秦汉故都、天子宫阙,顿时眼界大开,尤其提到见到欧阳修后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见韩琦的愿望。
第3段进一步申述想见韩琦的迫切愿望。第4段回应开头,重申“生好为文”的志气,并以求教之语作结,含蓄得体。
(解说:课文的立意、构思均以奇巧见长,理清文章脉络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2、具体研习。
(1)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实际,简单谈谈对“气”的理解。明确:文中的“气”当是指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气”因作者修养的提高、阅历的丰富而形成,正所谓“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因“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写出“宽厚宏博”的文章,司马迁因“行天下,周览四海”而“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因此,我们在乎时的写作实践中,应该大量涉猎好的作品,广泛接触社会、自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感悟,从“养气”人手,方是根本之道。
(解说:“文气说”是第1段的论点,也是全文立意的至高点,理解它有助于解读全篇。)
(2)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
明确:为的是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深刻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作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其请求是那样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难以拒绝。
(解说:这是课文的重难点,教师可在学生的自主讨论中相机点拨,由求见韩琦这一目的,
逆向推导其途径,便可打开一片天地,领略文章“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妙处。)
(3)声情并茂地诵读全篇,体会文章“疏荡”“有奇气”的风格,并背诵第1、2段。
(解说: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落实文言字词。)
3、欣赏品味。
(1)诵读第2段。
明确:第2段写作者游历的经过,“决然”一词写出他去乡远游时的果断洒脱、英气勃勃;“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一句,只一“恣”字,便传神地写出作者徜徉于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中的“慨然”则生动地传达了作者追怀往古、苍凉慷慨的情怀。文中如此精妙恰当的用词比比皆是。
(解说:在诵读中涵泳品味,学生可将用得好的词挑出来品析,教师可用替换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体会。)
(2)诵读第3段。第3段怎样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
明确: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谒,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之“已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势的基础之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主之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说到极致,把诚恳之态写到极致了。话说到这份上,韩琦又怎能不为之心折?
另外,“于山”、“于水”、“于人”这一组排比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又猛然一刹笔,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总是笔势疏宕之极”。(金圣叹)
(解说: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风格,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品析玩味后再读,读时注意恰当运用语气、语调。)
4、课堂练习。
(1)苏辙用什么方法打动了韩琦的心?这对同学们今后踏人社会追求上进有什么指导意义?
(2)背诵第1、2段。
四、课堂小结。
本文凭借新奇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流畅精练的语言、疏朗跌宕的风格而为历代文选家所钟爱。如今我们读这篇文章,在享受它不朽的美学价值的同时,结合我们的学习实践,还应该有更丰富的体验。
五、布置作业
1、查阅资料,结合苏氏父子三人的生平和作品,谈谈三人在创作上的异同。可用好的小论文出一期板报。
2、开展苏轼、苏辙诗文吟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给王母娘娘的一封信
- 我家的猫咪
- 巴比松度假村
- 荷花
- 校园花坛
-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 在硬笔书法比赛前夕
- 难忘的老师
- 小学生如何利用电脑?
- 村居
- 织女新传
- 我爱你,中国!
- 草
- 烈士墓前
- 游梅花谷
- 基于网购消费者心理的应对策略分析
- 西方经济学素质教学改革分析
-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主体问题研究
- 论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 浅析茶馆休闲业的消费认同
- 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对策分析
- 论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及政策
- 虚假转口贸易驱动因素研究及启示
- 探究电子商务下的批发商职能
- 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分析
- 对我国国际收支结构性失衡的探讨
- 我国酒店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应关注股票价格
- 证券内幕交易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 浅析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 《我的母亲》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议论,让空洞走开——用形象说话(作文指导教案)
- 敬畏自然
- 《挖荠菜》
- 我的呼吁
- 我的第一本书
- 引抒己见,论而存异——《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案例
- 海燕
- 《藤野先生》教案
- 紫藤萝瀑布
- 《醉人的春夜》
- 《中国石拱桥》
- 《提醒幸福》
- 短文两篇(《敬畏生命》《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