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6
《五柳先生传》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1、了解课文大意,以及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2、熟练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人的方法。
3、分析陶渊明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4、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体会作者高尚的节操人格。
教学重点:体会学习本文的写人的方法,学习通过分析人物遭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志向。
教学难点:体会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读文,谈话入课,析题。
1、质疑。
2、为谁作传,他为什么称为“五柳先生”?
3、我们学过五柳先生写过的诗文吗?
二、新授:
1学生背诵《归园田居》,指出作者抒发的志向。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歌抒发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和高尚的节操,表现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由此进入时代背景的介绍: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社会上充满了虚伪和欺诈,这就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3、引入到对写人手法以及人物性格等特点的分析。提问: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生活和志趣的。请读课文,完成下表: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穿:短褐穿结吃:箪瓢屡空
人物态度自娱,颇以示志
忘怀得失
晏如也
精神风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四、难点的突破。1、谈话引入难点句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陶渊明的爱读书的喜好,还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学习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师生共同分析。
2评价分析陶渊明对于贫困生活的态度:“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首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次,这句话原本是谁评价谁的?第三,作者在这里使用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由此,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精神面貌的深入理解。
五、根据表格总结全课:
1、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3、他生活过得怎样?
4、他耐得住这样的贫穷?
学生齐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仿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五柳先生是一个: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
六、思维延伸:
读了本文,你现在懂得陶渊明为什么在自己的传记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不点明自己的住址了吗?
七、布置作业:学习了本文对于人物的写法,依照本文,为自己或你熟悉的人作一个小传。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苦恼的一天
- 传递快乐
- 娘
- 春节
- 拿开挡住目光的那块纸板
- 游归元寺
- 两种味道
- 打开换位思考之门
- 带走的和留下的
- 妈妈的手
- 不能流泪就微笑
- 角度
- 你会拒绝快乐吗?
- 蚂蚁
- 冲开水
-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策略经济学论文
- 试论制度分析的整体主义方法经济学论文
- 浅析新经济政策的现实意义论文
- 高校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论文
- 微笑是最灿烂的阳光
- 加强农村学校少先队工作有效性的具体措施B
- 在微课堂中,演绎小学数学的精彩
- 浅谈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B
- 小学数学高年段习题设计有效性研究B
- 传统企业库存管理优化研究论文
- 浅谈新经济地理学论文
- 风险决策中的应用经济学论文
- 企业资金管理浅析论文
-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之路B
-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作业探究B
- 《长江三峡》教案
- 《七颗钻石》教案
-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
-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七颗钻石》《冰心诗三首》、《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 越巫
- 《“创建绿色家园”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教案
-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 《七颗钻石》说课稿
- 苏教版第八册《长城》教学设计
- 苏教版初一语文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专题探究学习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