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呐喊》自序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1、抓住作者介绍《呐喊》这条线索,理清脉胳。

2、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3、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现代社会信息量特别巨大,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必须有所选择,不可能把每一本书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要看书前面的序言,序言有的是作者请别人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书的内容,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自己为他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呐喊〉自序》。

二、介绍课文出处并释题:

(参看注释1)初中时学习过《故乡》、《一件小事》、《社戏》、《孔乙己》等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呐喊》一共收集鲁迅小说14篇。《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鲁迅在这篇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经历、自己的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呐喊》的主题,也反映了作者的观点。

介绍序言知识(结合课本P66页),强调“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既然“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那么鲁迅写《呐喊》的宗旨是什么呢?“呐喊”是大声呼喊助威的意思,由此看来,鲁迅先生也是在给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给谁助威呢?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他是在给这些猛士呐喊助威,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鲁迅先生又说,他的呐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为什么猛士“前驱”还会害怕?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前驱的?

(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突出三点。A、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崩溃,屡受列强的侵略而无力抵抗。但是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惯性,使中国社会各阶层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优势地位,不愿从思想、文化等精神方面反省中国。B、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C、中国近代的改革,一直都是不彻底的,这使许多先驱者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于是沉沦下去,有些人逃避现实,在辉煌的古代盛世寻求安慰,有些人沉湎于声色犬马中麻醉自己,甚至走向了反动。虽然变革总是受到挫折,但是还有许多人在奋斗。越来越多的人像鲁迅一样,认识到思想救国才是根治中国现状的良药。他们纷纷从西方现代思想中寻找药方。于是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写作《呐喊》这一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峰,经历了对中国长期深刻观察和思考的鲁迅,“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猛士们为什么会是“寂寞”的呢?“寂寞”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好多次,把它们找出来。

(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3)这寂寞又一天一天长大的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4)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与我太痛苦。

(5)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

(6)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鲁迅先生的“寂寞”是什么意思?也就是他所感到的(“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由此可见,先生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悲哀。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10§:鲁迅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历程)。

1、齐读第一节思考:这里“梦”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2、为何理想叫做“梦”呢?

明确: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未能全忘的一部分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3、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

提示:梦的产生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先来看文中叙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思想又是如何发展的呢?阅读1——10节,找出地点并概括其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

(1)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在绍兴的四年,服侍久病的父亲,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并寻找药引。

这段生活经历,让鲁迅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于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我们结合鲁迅的家庭情况来看。鲁迅幼时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但十三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祖父因科举案件下狱,继之而来的是父亲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顿,只得靠典当衣服首饰来换钱给父亲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钱,昔日闰土眼中的“少爷”遭到了别人的歧视与白眼,倍感人间的冷漠,看透世态炎凉,于是想走异路,产生了第一个梦“学洋务”。

(2)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在洋务学堂,鲁迅所学课程有:格致(物理、化学)、算学、地理、历史、绘图、体操,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卫生之类的书。这些知识与作者在三味书屋中所学的《四书》、《五经》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较,都是新知识,因此在洋务学堂作者主要是探求西方新的知识,可概括为“求新知”。这些新知识使作者渐悟中医是骗子,知道西方医学能维新,于是去仙台学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治的病人的疾苦,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因此我们可概括为“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3)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在仙台,作者主要攻读西方医学,初中学的《藤野先生》就是对仙台学医生活的回忆,作者回忆了最使他鼓舞,最使他感激的藤野先生。学医之梦很美满。为什么又动摇呢?

明确:原因是看时事画片。时事画片的内容是日本人杀中国人,围观的是自己的同胞,这场景使鲁迅受到极大震动,他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愤和悲哀,这使鲁迅的学医之梦彻底破灭,以此为转折,树立了新的梦想,提倡文艺,开始了新的人生,去东京,进行最初的文学活动。(领悟了要著,弃医从文。)

(4)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在东京,鲁迅为搞文艺从事了许多工作,文中主要叙述了办杂志《新生》。《新生》的结局如何?(并未出版)

《新生》的失败,给鲁迅以沉重的打击,看见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悲哀。

明确: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

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办杂志,一旦希望破灭,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为了驱散这种痛苦与寂寞,鲁迅采用了种种麻醉法,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会馆抄古碑。

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的梦想共有三个(好梦),一个是通过学洋务来就国,即洋务救国梦;一个是通过学医来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并在战争时去当军医,即学医救国梦;第三是想通过文艺来唤醒麻木的国民,即文艺救国梦。从作者的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直贯穿在作者梦想中的是他那一颗救国救民的热心,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体会。三大梦想的破灭使作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寂寞呢?

作者的这种寂寞并非真的无聊,也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孤独,是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更是思想者穷天究地的反省。“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这种寂寞是作者对黑暗统治的反抗,对麻木国民的当头棒喝。在寂寞中作者深刻反省,从而克服了对自己寄望过高、思想不切实际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为他以后团结众人,从事“韧”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握全文主旨。

2、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子并理解其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字词积累。

2、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3、引入课文学习:三大梦想的破灭使作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中,他为什么还要呐喊呢?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11─24§: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经过和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点、创作态度。)

1、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抄古碑并没有奏功(从“似乎”一词可看出),从院子里有缢死过一个女人的槐树和槐蚕是每每冰冷地落在头颈上,可以看出当时居住的环境是冷静、寂寞的。“客中少有人来”,生命在暗暗消去,可见鲁迅没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保持了沉默,“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是一种自嘲,实际上是不愿如此沉默,可又不得不如此的无可奈何的苦闷。这种苦闷实际是奋斗者找不到变革现实途径时产生的彷徨,这种沉默实际上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酝酿,沉默苦闷并非理想破灭后的绝望,而是仍在苦苦思索追寻着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出路。

2、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说:“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金心异的索稿,结束了鲁迅沉默的抄古碑的生活。

朗读金心异与鲁迅争论铁屋子能否被摧毁的一段对话。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

提示:“铁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

鲁迅:铁屋子万难破毁,即使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也无济于事。金心异:既然有人起来,就有可能破毁。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鲁迅最初的社会观,把黑暗的旧社会估计得过于强大,对社会认识很深刻,但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弱点:对群众力量估计不足。争论的结果是鲁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笔呐喊。金心异的来访使寂寞中作者看到希望,于是开始振笔呐喊。

3、作者是否认为国民全无希望?是不是真的再也没有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思想了。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找出来。

(1)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

(2)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

(3)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

从这此词语可以看出,作者重新开始治文学,并非仅因钱玄同的请求,更多的倒是在圆他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梦想。这正回应了他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年轻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由来。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

所以,作者写这些小说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的。那么总结一下,作者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是:

(1)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2)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的呼喊。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而围绕着《呐喊》的由来作者也讲述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那就是从年轻时的好梦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奋起的呐喊。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作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三、朗读课文最后四节,理解把握关键性长句。

1、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提示:A、关键词的所指——“我的确信”是指“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希望”在原文中表达为“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我之必无的证明”是指“一间铁屋子,万难破毁,大喊大叫,不过是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但是无济于事”;“他之所谓可有”是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B、逻辑关系——这是一个复句,有个转折词语“然而”,它是对上文的转折,是对自己从前想法、观点的否定,也是对下文的强调,说明自己抛弃了从前的认识,而接受了对方的观点。至此,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完全清楚了。

C、把握修辞意义——我抛弃了从前的认识,而接受了对方的观点(唤醒熟睡的人们,打破铁屋子)。“熟睡的人们”比喻“麻木的民众”,“铁屋子”比喻“黑暗顽固的旧社会”。

这样我们就分析提取出了《呐喊》写作的第一个目的:唤醒麻木的民众,摧毁旧社会。

2、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提示:A、关键词——“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一句,“不能已于言”的“已”是停止的意思,“本以为”一词结合下文解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原来是并不急于要呐喊,现在要呐喊战斗。此句中的三重否定,说到底还是否定,因此这个句子目的不在于强调鲁迅当时急于呐喊。

B、逻辑关系——第一层次中的“但”,否定了原先的认识,强调现在要呐喊的事实。依据第二层次的关联词语“所以”,了解这里主要是强调结果。

这样,我们把握了这个句子的基本意思,即:呐喊几声,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是他不惮于前驱。这就是《呐喊》写作的第二个目的。

3、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提示:逻辑关系——第一层次,抓住“但”这个关联词语,把“但”前面的次要内容舍弃,保留其后的句意重点。接着依据句意的主次提取信息,“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是举例材料,可以去掉,这样这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就十分清楚了。

从上面三个句子的分析中,我们知道1、2两点是说明为什么要呐喊,而3是说怎样呐喊,因此前两条才是我们要了解的呐喊的真正目的。

四、总结归纳本文的特点:

(一)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

作者抓住《呐喊》缘由这条线索,叙述了作者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过程,这条线索即是:好梦──寂寞──呐喊(叙事线索)

以“梦”的产生、破灭为线索,这样就使文章的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夹叙夹议:

本文是按作者经历的几个阶段进行叙述,所以以记叙为主,但作为序言,要说明小说创作的动机、意图,自然离不开议论。本文议论主要有三种形式:

1、在叙事的关键地方作画龙点睛的议论

写父亲的病,说“在侮蔑里接了钱”;写上南京求学“仿佛是走异路,逃异地”;学洋务是“将灵魂卖给洋鬼子”。这些叙事已透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作者在记叙之中又特意在两段叙事的联结处,加入几句承上启下的议论:“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真面目”寥寥数语,使叙述中所含意思更加显豁。

2、记录作者的思想变化的感受的议论

它往往交织在叙事中,但由于它更多的是作者历史上思想认识的结论,所以应该说主要是议论。如:记叙看时事画片刺激后写的一段话,把弃医从文的原因和启蒙主义文学观揭示得很透辟,论述了医治身体的病和医治精神的病的关系。又如毁坏铁屋子争论后的一段话,更是鲜明的议论,结论是:希望是不能抹杀的。

3、总结性的议论

结尾处对《呐喊》和文学革命的关系论说。这段议论旗帜鲜明,阐述精辟,落在文章的结束处,是全文叙事的理论归结。议论的末句,又与文章第一句自然呼应。

(三)比喻贴切,寓意深远

铁屋子:比喻黑暗浓重的旧社会,极深刻地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

示众的材料看客:比喻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们。

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比喻叫喊于生人中却毫无反响而感到狐独。

听将令:比喻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

大毒蛇:比喻寂寞如何缠住了灵魂。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明确鲁迅“呐喊”什么?他为什么“呐喊”?他在怎样的环境中“呐喊”的?同时背诵附录《自嘲》。

2、完成《课课练》上本课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由鲁迅回忆自己梦的产生、对梦的执着,你能不能谈谈自己有什么梦?怎样形成的?你如何为梦的实现而奋斗?请以“我的梦”为题,写一篇600—800字的作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一年之后
公园的早晨
日食
一年之后
父与子——一年之后
夏天到了
下雨了
无题
钓鱼
教弟弟讲卫生
再说一声“以学习为主”
小雷锋
诚实的弟弟
《龟兔赛跑》续集
水库立面二维水质模型研究
弧型闸门安装技术的探讨
角度测量误差与注意事项
GIS技术在小流域地区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引水工程500平原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设计
滨海核电厂用水合理性分析
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设计探讨
试论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安全监测方式研究
采砂引起增江干流下游河床近期演变及水文变异研究
浅谈小型水库的主要几种除险加固技术
广州市人和拦河坝重建工程电站布置
浅谈黄河河道工程维修养护及施工
水库地震监测管理办法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验收鉴定书
软土基坑坑内加固对重力式挡墙的影响研究
《荔枝蜜》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同步作文之训练素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同步作文之写作指导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文学常识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考点练兵 积累篇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案设计之讲解篇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整体阅读感知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随堂练习 提高篇
《冬阳·童年·骆驼队》老师语录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同步作文之范文习作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之体味篇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重点字词意思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重点字词梳理
《白杨礼赞》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老师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