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4
《草原》教学建议
老舍的《草原》一文,在教学过程中,有如下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
⑴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
⑵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
⑶通过展示图片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4、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5、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资料,访问老师、家长,与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方式,为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备。
6、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ì”;“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远逝的风筝 远逝的梦
- 咀嚼“桑提亚哥”——读海明威《老人与海》
- 语言,人类的骄傲
- 我爱唐装
- 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桥梁
- 水的凝重 山的沉稳
- 语言—沟通的加速
- 转折
- 此时有声胜无声
- 情感—认知—文化
- 绝不妥协的鲁迅
- 渠清如许
- 语言与沟通
- 沟通,勿轻语言
- 壮哉,猛士!
- 七子山拦砂坝施工组织设计
- 三峡工程明渠截流设计洪水分析
- 湖州船闸扩建工程交通桥梁板施工工艺
- 堤防工程施工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
- 小湾水电站主体工程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 广东省崩岗侵蚀现状与防治措施探讨
- 水工混凝土结构与材料学科发展
- 浅论水工金属结构产品的焊接检验
- 九曲湾水利枢纽工程聚乙烯(PE)给水管施工技术
- 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毛泽东时代共和国水利建设成就
- 航道申请
- 隧道衬砌台车加工技术
- 中小水电发电引水系统施工技术
- 浅析小型危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措施
- 《三个儿子》 考点练兵1
- 《我为你骄傲》 相关介绍
- 《三个儿子》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
- 《我为你骄傲》 写作指导
- 《三个儿子》 重难点分析
- 《三个儿子》 教案讲义2
- 《我为你骄傲》 教案讲义1
- 《我为你骄傲》 趣闻故事
- 《三个儿子》 范文习作
- 《三个儿子》 教案讲义1
- 《三个儿子》 教师语录
- 《我为你骄傲》 教案讲义2
- 《三个儿子》 作者简介
- 《我为你骄傲》 训练素材
- 《我为你骄傲》随堂练习 提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