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0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学生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2、学生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四、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3、学生写字,教师及时评议。
五、拓展阅读
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⑴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⑵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⑶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二、畅谈感受,总结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4、再读这段话。
三、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四、抄写词语
1、同座互相读词语。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作业
1、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2、自己设计一项作业。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妹妹帮我检查作业
- 成语比赛
- 捉小鱼
- 十八岁的我
- 有趣的音乐课
- 温情
- 书伴我成长
- 去社会福利院慰问
- 马路晒场
- 观《天府的记忆》有感
- 家乡变化大
- 光彩夺目的春天
- 安全记心中
- 螃蟹
- 成语大赛
- 碳捕捉:东北地区和东南海域是理想场所
- 飘向哥本哈根的气候疑云
- 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问题及治理对策
-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前言
- CCS技术作为CDM项目的障碍分析
- 赤壁陆水湖水库水体污染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 河流生态系统与城市化进程中对小流域河流的影响研究
- 哥本哈根 只是救赎的起点
- 黄河流域水沙变化研究新进展
- 举循环经济大旗 促经济持续发展
- 气候变化对第三极的连锁效应
- 浅析金堤河干流二期治理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 循环经济:理念与行动有多远?
- 谁来先享低碳盛宴
- 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绿色贸易
- 《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分析
- 《满井游记》有关资料
- 公安派简介
-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 《醉翁亭记》教学杂谈
-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 《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 美妙的“线条”课──《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 三袁与“公安派”
- 《满井游记》鉴赏
- 《醉翁亭记》“课前作业导学”设计的体会
- 一个归隐者的自白
- 袁宏道介绍
- 四步赏景法──由《满井游记》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