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
翻新时间:2013-03-27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 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坏蛋,我想对你说
- 给“白衣天使”的一封信
- 读书——我的最爱
- 未来的某一天晚上
- 非常时期,非常努力
- 成功与奋斗
- 假如我会飞
- 我当了一回小老师
- 班里的小事——“三八线”风波
- 狂风
- 舞蹈老师二三事
- 给动物朋友的一封信
- 春姑娘的脚步
-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 穿越时空的对话
- 浅谈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
- 电子商务网站审计构想
- 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比较研究
- 从涉诉审计业务谈如何避免诉讼风险
- 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刍议
-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
- 浅析当前土地市场存在的问题:成因、对策及审计建议
-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
- 企业采购合同的审计审签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 浅论风险导向审计
-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殊性及降低风险的对策
- 内审在改制中的“六关注”与“六结合”
- 深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要点
- 浅谈管理审计
- 关于效益审计的几个问题
- 《安塞腰鼓》有关资料
- 《社戏》教学设计
- 《社戏》教学设计
- 《社戏》教学设计
- 关于“安塞腰鼓”的新闻报道
- 《社戏》教学设计〔A〕
- 《社戏》教学设计
- 《社戏》教学设计
- 《社戏》教学设计
- 《社戏》教学设计
- 《社戏》教学设计
- 《社戏》教学设计
- 腰鼓简介
- 茂腾腾的安塞活腾腾的鼓
- 《社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