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13
《找春天》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找春天》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四册第一单元课文。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吗?”……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学习目标】
1、知识方面:
能正确认读“羞、遮、掩、躲、探、嫩、符”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探、躲”2个字。
2、能力方面: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仿照课文句式练说“什么怎么样,那是……吧?”
3、情感方面:
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清新和充满生机的美。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学习难点】
透过语言文字,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嘀哩嘀哩》、生字卡片、文字投影。
【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觉得春天是个怎样的季节?喜欢吗?
2、有几个孩子也非常喜欢春天,他们早早地就开始观察春天、寻找春天。今天就让我们和那几个孩子一起去“找春天”吧!
(板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通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各种形式反馈识字:
开火车读、表演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他们找到的春天是怎么样的?读读圈圈划划。
2、交流,并根据学情,确定学习专题。
四、专题学习,品味春天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⑴读读想想,你体会到什么?
⑵谁能通过朗读把春姑娘害羞的感觉表现出来?可以加上动作、表情读读演演。
2、“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⑴请学生个别读,说说读后知道了些什么?
⑵你觉得这儿哪个词用的特别好?为什么?
⑶“探出头来”是什么样的,给大家做做动作。小草急着探出头来想干什么呀?
⑷多可爱的小草啊,你喜欢吗?再读读。
3、“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时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⑴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找出来四人小组读读,一人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⑵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
⑶反馈情况,其他学生听后,谈谈想法。
⑸质疑问难:
提出不明白的地方,集体讨论解决。
⑹小结:
不管春姑娘如何躲呀藏呀,聪明的、会发现的孩子总能找到她。此时孩子的心情怎样?让我们快乐、兴奋、激动的再读读这几个句子。
6、春天无处不在,让我们也学做小诗人:
仿说:小燕子唧唧喳喳的叫着,那是( )吧?
桃花笑红了脸,那是( )吧?
( ),那是( )吧?
五、欣赏歌曲《嘀哩嘀哩》
六、书写练习
春姑娘请我们来练习2个生字,她想看看咱们班哪些孩子写的字是最漂亮的。
1、看老师范写,仔细观察,说发现。
2、摆好姿势,认真书写。
七、总结
悄悄地,悄悄地,春姑娘已经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做春天的小使者,把春的消息传递,把春的种子播洒!
【作业小超市】
1、收集描写春天的词句、古诗。
2、唱唱有关春天的歌曲。
3、画一幅春天的画。
4、种植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板书】
小草
眉毛
野花
找春天
眼睛
嫩芽
音符
溪水
琴声
……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黄陂娇子--古门冲
- 难忘的一天
- 秋天的喜讯
- 我心中的明镜
- 给伊拉克小朋友的一封信
- 小草的自述
- 精彩的镜头
- 改写《回乡偶书》
- 西瓜皮回来了
- 时间
- 永远也长不大的小狗
- 六一节游园活动
- 爸爸,您辛苦了
- 铅笔和橡皮
- 我的发表了
- 再为马克思辩——犯罪到底生产了什么?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向度的基本原则
- 浅论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
- 界定了国民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 浅析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马克思化
- 分析“感性”概念从黑格尔经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辩证发展
- 浅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理念转向
- 浅析伯林哲学观关于概念、范畴与现实
- 思想解放的动力及动力源机制探索
- 浅析李约瑟难题与科技政策革新
- 《德意志意识形态》分析人的全面发展
- 基于抗震救灾精神的制度基础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
-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 《借生日》教学设计
- 《借生日》教学设计
- 《雪孩子》教学设计
- 《雪孩子》教学设计
- 指导学生美读培养学生美感──《小熊住山洞》教学案例设计及分析
- 《雪孩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借生日》教学设计
- 《雪孩子》教学设计
- 《雪孩子》教学案例
- 《雪孩子》教学设计
- 《小熊住山洞》教学案例
- 丰富课堂形式 珍视独特感受──《雪孩子》教学案例
- 《借生日》教学设计
- 《雪孩子》教学设计
- 《雪孩子》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