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锄禾》《悯农》欣赏

《锄禾》《悯农》欣赏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3-12

《锄禾》《悯农》欣赏

《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各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正文的反结果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续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众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了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锄禾》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是“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的补叙,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了不民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现实又是怎样呢?诗人没有明说,然而,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水陆罗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和那“船中养犬长食肉”的骄奢。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趋势的同情。

李绅当然不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道理,但是,我们从几十年之后唐末农民起义的“天补平均”的口号中,便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客观上是触及到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

《悯农二首》不是通过对个别的人物、事件的体现它的主题,而是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这对于两首小诗来说,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诗篇却没有给人这种感觉,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诗人还用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因此它虽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却无单调浅薄之弊,能使人常读常新。在声韵方面诗人也很讲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绝形式,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写;另一方面也使诗具有一种和内容相称的简朴厚重的风格。两首诗都选用短促的仄声韵,读来给人一种急切悲愤而又郁结难伸的感觉,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石景山乐园一游
换了新同桌
难忘的经历
记一次辩论会
成长的趣事
捉河蚌
潜水
一件有趣的事
新年里放鞭炮
寒假趣事
雪带给我的快乐
寒假挣了两元钱
学骑独轮车
滑雪记
敬老院献爱心
兰州拉面风波愈演愈烈
《英雄儿女》王芳原型获抗美援朝独立一等功女战士解秀梅
“阿里苏”会幸福吗?
古永锵欲投百亿做内容生态
电力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是能源结构恶化
日本已告别中产阶级社会
浅谈档案数字化建设与信息安全
新形势下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
1935年“红军票”发行始末
深刻领会《意见》精神实质把《意见》当纲领性文件来落实
浅谈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干脆利落的央行吹风会
罗荣桓围歼“混世魔王”“刘黑七”
浅析企业文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童区寄传》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旅鼠之谜》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桂林山水歌》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安塞腰鼓》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罗布胡,消失的仙湖》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谈生命》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墨池记》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