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5-08
西师版《种子》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个知识点: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
我以小学科学新理念“任务驱动”为依据,在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小学科学教材里(以粤教版为例)有许多的科学实验教学活动要是在课堂上来进行操作是很有难度的,不容易实施。像本节课中的两种种子(虫蛀过的和未被虫蛀过的)的萌发观察活动就不容易在课堂上操作而放在课后来进行则要容易操作得多,所以我认为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地处置教材中的科学实验活动。在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不止一次地感觉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我们科学教师来说实在是一条教学良策。对此,作为一名专职的科学教师,在这点上,我的感慨还是颇多的。
就这节课而言,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为主,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上来,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恰恰又是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局限了我在对“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这个问题上的补充说明,导致了在对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的解释上还不够全面,科学依据还不够充分。植物常识告诉我们, “一颗胚完整的种子能发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是,一颗胚不完整的种子难道就不能发芽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从胚的各部分的功能去了解就知道了。
子叶是贮藏营养的“仓库”,在种子最初的萌发过程中是依靠子叶通过胚轴向胚芽和胚根输送营养的,因此从这个科学角度出发,胚芽、胚根、胚轴以及胚轴与子叶相连接的那个部分要是没有受损的话,就算是子叶的其他部位略有受损,这样的种子也具备发芽的条件。所以,“一颗胚完整的种子能发芽”的同时,一颗胚不完整的种子也是能发芽的。只不过前者属于一般情况而后者则属于特殊情况。可是,我觉得,这个问题要是也安排在本节课里进行讲解学习的话,就会显得本节课内容过多,过于紧凑,同时也不容易让学生理解,这样教学效果就会远不如现在这样的安排。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里是把这个问题安排在下节课《幼苗》里再进行学习的。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yuwen.chazidian.com,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查字典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存钱罐
- 我的铅笔盒
- 小熊过河
- 我的宝贝
- 小熊找东西
- 我经历,我成长
- 我的叮叮
- 森林运动会
- 雏鹰争章
- 仙人掌请客
- 小水珠
- 我的小闹钟
- 森林中的兔子
- 水里的气象台
- 祖国辉煌六十年
- 税收管理难题及应对想法
- 福柯与哈贝马斯之争
- 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政策
- 关于思想基础问题的广谱研究
- 经济个人主义的哲学分析
- 进步的历史观与中国现代危机的特性
- 个税制度革新思路探讨
- 东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的比较
- 税收筹划的价值及对策
- 个税代扣代缴革新与完善路径
- 当代的危机与哲学的开端
- 简论道德规范的缺位与错位
- 个税征管方式革新思索
- 道德运气与道德责任问题
- 佛教修持与现代心理学
- 我国的世界级景点
- 峨秀黄山
- 《爬天都峰》重点语句
- 《爬天都峰》学法指导
- 《爬天都峰》课文分析
- 《爬天都峰》课文题解
- 《爬天都峰》形近字组词
- 徒步旅行的准备
- 奇松──黄山四绝之一
- 《爬天都峰》学习指导
- 《爬天都峰》写作特点
- 《爬天都峰》写法提示
- 《爬天都峰》课文解读
- 天都峰游记(吴克朗)
- 黄山十大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