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5-08
《种子》课后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个知识点: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
我以小学科学新理念“任务驱动”为依据,在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小学科学教材里(以粤教版为例)有许多的科学实验教学活动要是在课堂上来进行操作是很有难度的,不容易实施。像本节课中的两种种子(虫蛀过的和未被虫蛀过的)的萌发观察活动就不容易在课堂上操作而放在课后来进行则要容易操作得多,所以我认为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地处置教材中的科学实验活动。在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不止一次地感觉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我们科学教师来说实在是一条教学良策。对此,作为一名专职的科学教师,在这点上,我的感慨还是颇多的。
就这节课而言,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为主,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上来,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恰恰又是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局限了我在对“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这个问题上的补充说明,导致了在对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的解释上还不够全面,科学依据还不够充分。植物常识告诉我们,“一颗胚完整的种子能发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是,一颗胚不完整的种子难道就不能发芽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从胚的各部分的功能去了解就知道了。子叶是贮藏营养的“仓库”,在种子最初的萌发过程中是依靠子叶通过胚轴向胚芽和胚根输送营养的,因此从这个科学角度出发,胚芽、胚根、胚轴以及胚轴与子叶相连接的那个部分要是没有受损的话,就算是子叶的其他部位略有受损,这样的种子也具备发芽的条件。所以,“一颗胚完整的种子能发芽”的同时,一颗胚不完整的种子也是能发芽的。只不过前者属于一般情况而后者则属于特殊情况。可是,我觉得,这个问题要是也安排在本节课里进行讲解学习的话,就会显得本节课内容过多,过于紧凑,同时也不容易让学生理解,这样教学效果就会远不如现在这样的安排。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里是把这个问题安排在下节课《幼苗》里再进行学习的.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yuwen.chazidian.com,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查字典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洗红领巾
- 我的妹妹
- 给爸爸的一封信
- 走进清洁的明天
- 写给奥运健儿们的一封信
- 我爱读书
- 江滨公园的早晨
- 洗碗
- 浪漫的爱琴海之旅
- 大扫除
- 伐树
- 打“野鸭”
- 故乡的河
- 看动物表演
- 一根竹竿
- 渗透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走出题海误区
-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 客家山歌音乐的发展创作手法探讨
-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
- 学习不良和优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中反应特点比较
- 作文教学要重视作文的能力结构
- 视觉文化研究
- 理解人物和体现人物(下)
- 从入世英雄到隐世智者──黑泽民电影中的「完人」主题
- 经济类节目主持人的非言语沟通技巧
-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 大众文化·文化殖民·媒介帝国主义
-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教学改革
- 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 浅谈新形势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 祥林嫂到底死于何时
- 谈《祝福》中短工的形象
- 《祝福》写作特色
- 《祝福》疑难解析
- 《祝福》课文题解
- 《祝福》写作背景
- 《祝福》主题思想
- 谈《祝福》的情节高潮
- 《祝福》重点难点讲解
- 《祝福》词语解释
- 耐人寻味的长胖──读鲁迅《祝福》一得
- 《祝福》人物描写
- 《祝福》课文分析
- 驳《祝福》分析中的一个传统观点
- 祥林嫂的悲剧性到底何在?